中国风电材料设备网:根据公开媒体的说法,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能够连接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及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更进一步,大型能源基地“居然”可以分布在北极与赤道。
笔者本来是一个加强局部电网互联的支持者,但是之所以用“居然”这个词,因为基于“真理往前一步,可能就是错误”的理念,的确对这个量级的建议颇为惊讶,实在是超乎想象。
首先目前的“能源互联网”这一术语,无论从其概念还是内涵来看,指的都是信息流的传播跟利用,而这里的能源流套到互联网概念上,还不如叫“电线”互联网,或者干脆叫“全球电网”更接近实质。区域电网互联可以有效调节出力特性不同的发电类型,发挥规模效应,全球电线互联网有什么好处?笔者有以下疑问。
疑问之一:有这个必要吗?
总体而言,电力传输是损耗较高的能量传输方式,并且其来源广泛,既有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又有波动性较高的风电、太阳能等发电,存在着较多的选择。不同的地区、国家有着高度差异化的电源结构与市场定价(pricing)体系。
由于电力不宜储存、需要供需实时平衡、运输损耗大的技术特点,其价格存在地区差异与时间差异,较小地理范围内(经验数据与案例表明:大致在1500公里左右)的独立区域市场是常态。超越这一范围的电力潮流即使存在,也主要是需求特性不同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仅发生在个别的时刻与地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地区,这一点也并没有性质上的改变。
这一点上,电力“高速公路”显然与其他的物理基础设施不具有可比性。人们需要全球通讯网,因为人们需要跟地球对面的人联系;人们需要全球交通网,因为人们需要全球旅行,商务旅游。你不能告诉人们:不要去欧洲旅行了,那太远了,到邻居家逛逛就可以了;不要给远在国外的亲戚打电话了,跟邻居聊聊也一样。但是你可以说:用哪里的电在效用上都一样。
电力市场一直是一个比较区域化的市场,这和其他能源品种不同。原油易于储存、运输成本相对本身的价值较小,使得市场参与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石油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煤炭虽然易于储存,但是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价格全球化特征稍弱;天然气只有通过成本高昂的液化或者投资巨大的长距离管道才能运输,因此价格的区域特征更加明显。
基于电力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电力在较小的区域市场才符合规模经济与竞争力原则,没有任何“全球电网”的必要。能源转换为电力的资源随处可得,物理上的绝对稀缺不存在,过长距离(比如超过1500公里)输送的高成本电力也注定在大部分时间无法跟本地电源类型相竞争。这也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地区,包括欧洲、美国的电力系统都相对松散的根本技术原因。
疑问之二:有这个可能吗?
当然,经济必要性的缺乏,并不意味着现实当中不可能存在。因为在我国,价格信号的作用比较有限。缺乏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得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也可以通过税收、补贴或者政府定价模式来扭曲价格,使其看上去可行。特定的政策手段,固然可以帮助克服市场存在的各种失灵,比如风电具有成本下降效应,但是初期成本高昂,故需要补贴来克服进入市场的困难。但是这种特定的手段不能滥用,需要具备充分的施行依据。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山老林里面的水电。由于水电属于清洁能源,且发电成本较低,因此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电力规划中对水电的态度便是“积极发展”。一些水电项目即便缺乏竞争力或必要性,也可顺利通过项目审批、审核,但后期的消纳困难、环境危害风险就此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