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成为全球大国、重构特定区域内国际秩序的政治战略,具体操作上则是区域经济合作,能源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柱。中国在能源消费中心东移的新格局下,如何通过油气管网、输电走廊、能源通道、能源金融、多边能源合作平台和亚洲能源安全观等基建与渠道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值得研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为了贯彻落实这“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工作总要求和能源发展战略,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点出六个能源行业重点推进的方向。其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跟“一带一路”环环相扣。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需要“拟订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行动计划,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能源资源富集省区为重点,研究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带、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示范带。”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潜在的合作契机和投资风险存在于经济金融方面,也存在于政治外交等方面,更关系到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话语权和能否制定有利的规则。如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其中三个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是:第一,新能源格局契机里能源产业的金融合作;第二,周边地区能源通道的基建网络支点;第三,借鉴现有国际能源机制制定我国为主导的区域合作规则。
重视新能源格局契机里能源产业的金融合作
从世界能源格局变化来说,全球油气产量不断提高,供需关系变动,油价震荡,而欧佩克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而不减产,更令油价快速下滑,影响了美国页岩气和欧洲新能源发展,也冲击了俄罗斯经济。同时,在能源消费中心东移的趋势下,俄罗斯面对美欧的金融和能源制裁,也改变其能源战略,逐步将发展中心转移向亚洲。如果说石油是国际政治经济里的权力象征,那么天然气在未来这种特质更加明显。天然气近年发展迅速,液化天然气(LNG)更打破了天然气市场的区域局限,令天然气市场国际化,跟石油和煤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新能源格局正在形成,也为中国“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带来了新的金融合作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能源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成熟的能源金融体系,这关乎推动能源资源投资的强度、全球能源定价中的话语权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金融体系能把能源上中下游领域的能源开发中心、加工炼化中心和市场中心整合在一起。中国能源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尽管很难与西方国家相比,但在“一带一路”上能有所作为。中亚、俄罗斯和亚太国家的能源金融制度也不完善,而俄罗斯在金融和能源上逐步依靠亚洲,加上能源消费重心东移,令中国有空间和条件建立自己的区域能源市场,提高油气贸易本币结算规模,并在天然气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争取能源定价话语权,进而影响亚洲的能源金融体系。
建立能源金融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透明度高、具竞争力和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市场,共同维持能源市场稳定,而这样的体系和市场需要能源合作和完善能源治理原则等来支持。
打造“一带一路”周边能源通道的基建网络支点
周边国家是中国打通“一带一路”大脉络的第一步,也是外交上必经之地,更是维护能源安全的支点。中国能源安全对外有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四条通道,“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丰富能源资源,地缘位置亦非常重要。中国应该依托“一带一路”对俄罗斯、中亚、东南亚、欧盟等主要区域的辐射效应,塑造周边地区的区域市场,然后建立能源自由贸易区,最终建设国际地缘战略伙伴。中国现有的涵盖中亚、中俄和亚太的能源合作尤其重要,这些地区是中国把能源合作辐射到“一带一路”的关键起点,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