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交通污染
.jpg)
为了重点治理城市空气,德国采取了车辆“环保贴”的限行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限定其行驶区域,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40欧元。意大利则对排放污染物严重的汽车征收重税,同时设置“绿色周日”活动,规定当天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路行驶。
英国:“雾都”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jpg)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的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英国的治理污染经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国家的态度。比如自行车取代汽车出行,这在荷兰、丹麦等国,也都得到了倡导与落实。
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
.jpg)
欧盟委员会曾于2008年4月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令》,被批“标准太低、执行不力”。以PM2.5为例,该指令规定到2020年,欧盟各成员国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平均降低20%。从2010年起年均浓度目标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而且从2015年起才在欧盟各国强制执行。该标准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10微克/立方米,也不及美国的标准12微克/立方米。而且,这一标准也未能在成员国得到很好的执行。
欧盟环境委员波多奇尼克认为,欧盟尚有许多改进空间,美国在空气质量的立法方面远比欧盟严格,中国也已经意识到空气质量问题,并正在严格监控空气质量。不应将新的措施视为强制手段,而须当作创新与发展的机遇。
经过多年努力,欧盟成员国目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还是比2000年减少了15%。欧盟各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也是各显其能。如德国一些城市采取了“环保贴”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在车玻璃贴上不同颜色的“环保贴”。同时把城区分成4个不同区域,竖起标牌标明贴有何种颜色“环保贴”的车辆可以通行,违规者将被罚款40欧元。
上世纪80年代,交通污染变成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对此,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到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小汽车征收“拥堵费”,用来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
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
美国: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