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外乎几种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三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排污权交易节能减排;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种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文称,现在的中国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中汽车数量爆炸性增长,中国正在犯美国在走向超级大国过程当中犯过的错误。治理雾霾,需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东京:首都圈合作控制PM2.5排放 2000年12月,东京都制定了相关条例,规定不符合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
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县市首脑会议上决定加强合作,促使汽车尽快安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装置,设立了“柴油机汽车对策推进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时就加装了过滤器。2009年9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环境标准,规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菲律宾污染之痛每年2000人死于污染 菲律宾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其首都马尼拉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则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80%源自于此。
措施:政府发动“人民战争”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
他们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开通了短信平台,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当然,这种举报制度只能治标。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制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巴西: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环保事业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也受到过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其化工基地库巴唐市由于大量重化工企业的进驻,使工厂工人和附近居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媒体曾报道,1977年,该市安装了1台工业废气监测装置,但仅一年半,就因负载过重而报废。在此背景下,巴西用整章篇幅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纳入行政、刑事和民事范围,严格执法和惩处。同时,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和协作,推行严格的环保官监察制和环保许可制,拒绝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之上。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1994年起,库巴唐市将治理重心转到恢复植被和城市重新规划上,并启动了针对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在20多年时间里,当地企业共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治污。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骤减至300吨,仅为当年的1%。
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四条经验 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典型代表如水泥、重化工、钢铁等工业;二是工业化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保障,工地扬尘若不能被有效治理,则直接令“天地失色”;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尾气排放成倍增加,令可吸入细微颗粒物以几何数级上升。
通观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及惩处,确保环保的权威性。如巴西在1981年8月公布了《国家环境政策》,为环境保护确定了基本法则,建立了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二是成立专业职能部门,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和协作,使环境治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四是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减少排放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