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占份额 再说开发
海上风电有一个从近海到深海推进的过程,随之带来的投资成本也势必增加,多数海上风电开发商对此持有较“冷静”的态度:“海上风电还处于小规模的摸索阶段,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阶段,我们首先要考虑占领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潮间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3.45万千瓦,占海上装机容量的65.6%,近海风电装机容量占34.4%,其中规模化项目有近海风电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项目 (10万千瓦)及其二期项目,龙源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还有如东扩建项目,其余主要为各风电机组制造商安装的实验样机。
“随着将来海上风电往深水远岸推进,潮间带项目预计不会大规模增加,但现有已规划或在建的潮间带项目,光是在江苏就有将近200万千瓦的容量。”江苏某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大批新项目的不断推进,海上风电必然从潮间带走向近海、深海。
“对于今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我认为虽然会有所加速,但仍需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与生产制造水平相比,技术研发能力目前仍是国内风电企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应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加大支持力度。”秦海岩说。
技术突破 仍是关键
除价格因素外,技术突破也很重要。这些技术包括,海上大容量风机检测、大容量海上机组、海底电缆敷设技术、海上施工技术等等。目前,中国在海上风电相关技术上的地位还达不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4年英国某杂志评出的7款5兆瓦以上的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皆为欧洲品牌。”某国内海上风电设备供应商说,“当前,欧洲的海上风电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海上风电场的离岸距离最大已经超过120公里,水深最大超过了50米。此外,诸如在海上风能资源详查、海洋地质勘探、工程装备制造、运维及生活船舶建设等方面,处处反映出结构缜密、分工细化的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理念。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否则不久之后我们就只有跟在人家后面学习的份儿了。”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案直击海上风电面临的四大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缓慢。“海洋环境远比陆地环境复杂,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虽然我国在整机制造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缓慢,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提案中建议:组织成立联合研发机构进行技术攻关,加快海上风电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以及海上风电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
对此,有关专家也表示,中国目前发展海上风电的策略应该是量力而行,稳中求进。即保持一定规模,为发展技术提供支持,又不盲目冒进,防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海上风电的技术发展,投资企业应充分考虑海上风电的技术先进性和投资效益。这样,我国的海上风电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