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过程中,我们改建进场道路12 千米,新建场内道路26 千米,坡陡、弯多、岩石多等情况,都对道路修建和大件设备运输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据一位熟悉该风电场建设的员工介绍,茶山区域夏季降雨多,冬季冰冻期长,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 个月,按照风电项目固有的建设周期,要确保工程高质量如期投运,难度较大。“我们公司领导常驻施工现场,和大家一起爬山头,勘地形,有问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工程采取了总包的方式,道路施工阶段采取分段进行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运输利用大马力设备进行牵引,利用道路及沿途吊装平台安放设备,减低中转次数及距离,有效保证施工速度。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开工到竣工的过程,创业内同类型施工进度纪录。”

此外,由于低风速地区的环境特殊性,对风电机组的技术和配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茶山风电场处于沿海山林区域,冰冻、雷暴现象频繁,因此,选定机型应具有较好的抗台风、抗冰冻、防盐雾、防雷及较高的防腐等性能。记者了解到,该风电场所选用的国电联合动力及浙江运达厂家的机组均能满足本风电场的温度、最大风速和湍流强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防盐雾、防潮、防腐、防雷暴等性能。同时,根据最大风速下机组设备结构所承受的动静载荷,风电机组基础的抗滑和抗倾覆稳定计算结果,结合厂家风电机组荷载资料,进一步优化机组基础结构设计。

全方位入手提升风电场运维能力
走进国电电力宁海茶山风电场的中控室,记者看到,一排并列的液晶屏上清晰地呈现着不同品牌不同型号风电机组的实时监控画面。该风电场值班专工将屏幕切换到风电生产管理系统后,每台机组的齿轮箱、变桨、风轮转速、机舱温度等实时参数尽数显示。红色字体将机组的并网、待机、启动等不同状态醒目标识出来。屏幕边缘,风电场发电瞬时值和总发电量正伴随着画面中迎风转动的叶片不断跳动变化。

记者了解到,低风速风电项目多位于风能资源丰富带的外围或地形加速作用较明显的区域,其项目场址内地形、地貌复杂。此外,我国低风速风电项目多位于季风变化明显的区域,积冰、强雷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不仅会影响项目发电收益,还会损毁风电机组和输电线路等设施。于是,冰冻、台风就成了低风速地区不得不面临的两大运维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