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前景虽好,作为上游的装备制造业,正面临制造成本上升、互联网冲击等一系列的挑战,金风科技在此大背景下正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亦庄是金风科技总部所在地,在这个产业园里,新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园区几乎所有的用电都来自可再生能源。在离产业园不远的地方,1台2.5MW的风机在缓缓转动,在工业园区的屋顶则全部安装了500kW的光伏组件,这个基于风光互补的智能微网项目已经运行了5年,是国内首个兆瓦级智能微电网项目。
智能微网被誉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单元,在外界热炒能源互联网的当下,相比同行而言,已经付诸诸多实践的金风科技显得低调很多,但与此相对的另一个事实是,金风科技也被业内公认为当下中国最为稳健的风电企业,历经行业起伏,金风科技近几年始终保持20%左右的市场份额。
作为中国风电制造业领军企业的掌门人,董事长武钢很少抛头露面,也很少接触媒体。“做企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你该做的本分的事情做好,如果有一天,金风这个文化变了,那这个企业离走下坡路就(不远了)。”
金风是中国最早从事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的企业,相比其它企业而言,金风经历的挫折更多,对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这个产业发展中,我们看到的太多了,比如说有很多企业做得很大,最后轰然倒下。还有很多企业在拼命地包装自己,我觉得这些都是给我们一些反面的提醒,风电是制造业,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只有这种踏踏实实的风格,你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武钢在接受《能源》专访时表示。
两条腿走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能源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行业之一,公众对于蓝天白云的期盼,正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015年金风科技上半年的业绩也有不俗的表现,实现营业收入94.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5亿元,分别同比上升110.90%和276.69%,在中国所有风电整机制造商中稳居第一。
这个成绩的取得颇为不易,从2010年开始,风电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风电整机制造商陷入“红海”,制造企业最高峰时期达到80多家,竞争无序、产品品质有待提高、坏账比例增高等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整个风电行业,有些企业陷入泥淖,有些甚至清盘退出。
目前风电产业逐渐复苏,但增长方式也在发生变革,传统的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正给传统风电制造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变化让人兴奋,也让不少企业感到焦虑、慌乱甚至迷失。
工业领域的变革发生得太过突然,十几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优势逐渐成为制造大国,而今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被成本上升等难题,GE、Simenes的标靶正在慢慢滑向高端化和智能化。10年的高速发展过后,中国制造似乎已经面临“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的拷问。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近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旨在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此方案中专门提到,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发展。
武钢在接受《能源》采访时坦言,中国的风电制造业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基础与德国有巨大的差距,仍处于“补课”阶段。另一方面要承受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性的冲击,一边“补课”一边仍要去适应和学习。
“德国的工业4.0是以其深厚的工业为基础,我们一时半会学不来。”武钢对工业4.0有自己的理解,德国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标准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都比中国高出很多,每一个东西都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支撑,理论实践是一套体系。“中国企业如果盲目地去学工业4.0,将来肯定会焦头烂额。”
根据德国的经验,工业4.0的未来实现,要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制造工业水平,二是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助推器,二者缺不一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又要时刻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学习互联网的同时,先把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些基础工作做了,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它做好。我特别担心就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大家觉得只要沾了互联网就万事大吉了。”武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