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项目建成后,将年产160套1.5兆瓦复合材料风力发电机叶片。”顾清波介绍说,首只1.5兆瓦37.5米长的叶片已经下线。此外,集团还于2008年投资设立了江苏天地风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与生产。“风力发电机规划第一期年产100台,第二期年产300台。”
“经过近两年努力,从高强高模量特种纤维到经编织物,再到风电复合材料机舱罩、叶片以及整机,九鼎集团已形成了一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产业链。”顾清波欣喜难掩。
“此次下线的1.5兆瓦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不同于国内风电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或购买许可证等的方式,而是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组。”天地风能技术负责人潘爱华告诉记者。目前,其首台风力发电机已安装调试结束,将于8月份运往内蒙古赤峰风电场安装试运行。
打造风电王国
当天,九鼎集团的代表分别与用户、供货商等订了产品购销协议、零部件采购协议以及合作意向书。其中,内蒙古赤峰汇风新能源公司与该集团签订了首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合作及33台5万千瓦机组的购销合同,内蒙古开鲁县人民政府则与其签署了开鲁县500兆瓦风电场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
此外,九鼎新材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清华大学共建的“风电叶片技术工程实验室”也于当天揭牌。共建工程实验室,“是九鼎集团进军风电产业的第二个标志性成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范钦珊表示,而第一个标志则是“今天看到的风力发电整机设备及用自己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风电机组叶片”。
“我们已经启动了3兆瓦的风电机组研发,向风机系列化、专业化及更大功率、更稳定性能的方向和目标迈进。”在当日的下线仪式上,顾清波寥寥数语,勾画了其“风电王国”的蓝图,“九鼎集团计划从2010年开始,通过三年努力达到300台套1.5兆瓦风电机组的年产规模,计划用5~6年时间,在‘十二五’末形成从纤维-织物-叶片-整机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产业链,并成为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独特竞争优势,销售超百亿元的风电制造企业。”
据介绍,对于尚需进口的用于叶片增强基材的高模量纤维,九鼎新材利用其池窑技术的经验和玻纤表面处理领域的优势,于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高模量纤维组分的研究工作。目前项目已申报了国家专利,年底前将完成中试工作,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为风机叶片提供优质的增强基材。
潘爱华向记者透露,集团正在打造的风电装备园区,规划年产200台左右的风机,“同时我们正打算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投资建设风机主机生产装配厂,规划是年产250台风机。”
九鼎有三大优势
但对于产能显然已经过剩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来说,首台风机刚刚下线的九鼎集团是否已经晚了?在激烈竞争的风电市场中,它能否获取一席立足之地?九鼎又是否会将价格作为一把撬开风机市场的利器?
对于种种疑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顾清波表示,风电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风能技术的成熟,产业政策的扶持,“一窝蜂上在所难免”,但在“如雨后春笋般”的企业中,“我们有三大优势”:
“首先,高模量纤维其他人没有,需要进口,而我们的项目达到先进水平,还申请了专利;其次,我们的叶片有专用材料,设计技术来源于欧洲,还与南航等组建了实验室,可不断对叶型、结构、成型工艺等进行优化;此外,主机自主研发,有更多先进和更合理之处,期间打造的工程技术团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了风电发电机组设计流程等技术,有能力进行下一代风机的设计及优化。”
“技术上的领先必然带来质量和成本的优势,而这又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顾清波表示,“但我们不会乱打价格战,企业必须要有合理的投资回报。”
对此,潘爱华也坦承,按目前状况,当前国内风电制造企业确实是产能过剩,未来三、五年期间肯定进入洗牌过程。“据说国内从事风电制造的企业有70多家,但真正有风电并网的又有几家?风机的使用寿命是20年,这几年的业绩并不能代表走在前面的公司真正能成功,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没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企业有几个能生存呢?”他一再反问。
“我们有自己的控制算法、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这是风电技术的核心。目前我们不求量大,但求质优价优服务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风机。”潘爱华表示。(记者 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