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威廉生在中国,他的故事会怎么样?
也会上报纸吧:“农民发明家大发异彩,风力发电机为乡村人民带来福利。”——这一类的新闻,总不忘把“农民”两个字写在最前面。这固然是真心实意的赞美,也多少类同于《三字经》里面的“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看看,不如你们的人都发奋图强了,你们还好意思不努力吗?歧视得熟极而流,都不需要过脑子。
“近日,一位十七岁的辍学少年,以一本名叫《利用能源》的美国教科书为参考书,利用自行车零件、晒衣绳、废旧塑料袋等物,独立制造了一架六米左右的风车,令因长期停电而陷入黑暗的家庭大发异彩。后来他又成功地用风车为邻居及亲戚的手机充了电,周围人不再需要专程去到镇上为手机充电了。为了试制风车,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烧毁了母亲的煮饭锅……”
这是什么鬼?
毫无疑问,每家转载这条新闻的客户端下面的评论里都会是骂声一片:
“做出一些别人好久之前就做出来的东西居然叫发明!发明这事儿不是这么用的!”
“科学界的悲哀,科学家这个词就是给这个‘民科’毁了的。”
“不过是动手能力而已,跟科学有什么关系?他做的这个风车跟科学小实验有什么两样……”
“小米加步枪呀。”
也许,甚至包括我自己也会这么想。
但威廉姓坎宽巴,也不住在中国,他在马拉维,地球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无意中,我看到了《驭风少年》,读到了他的故事。而我之所以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作者署名前有国籍“马拉维”——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国家唉,不能不看一眼。
总有些国家是你我闻所未闻的:经济不发达,无矿产,无名胜古迹,有地区冲突却从来上不了台面,连体育健将都欠奉——确实有很多非洲国家,我都是靠体育频道的赛事,靠奥运会上主持人的介绍才能知道。马拉维,作为一个非洲小国,巫术盛行,饱受干旱、饥荒、瘟疫和艾滋困扰,它一无所有,像一无所有的人,常常挣扎在饥饿濒死边缘上。1987年,威廉就出生在这里,家人以务农为生。威廉说:“也许生在马拉维就意味着你注定要当个农民吧。”马拉维是非洲内陆国家,除了农业,几乎没有别的产业。
虽是80后,但生在马拉维,威廉的童年也注定和其他人不一样。

还有,贫穷、饥饿及周遭人的死亡疾病。得了肺结核无钱治疗的伯伯说倒下就倒下,饥荒令吃不饱成为生活的主基调。他的数学来自生活:两袋玉米可以放满六桶,一桶可供全家人十二顿,六桶相当于七十二天,也就是二十四天。但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还有七个月——中间近二百天的空白怎么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