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为何物?社会各界已有众多解读。
远景能源董事长张雷则给出了一个新颖的解读角度:能源互联网将会是可再生能源时代的运行机制。他认为,可再生能源时代,不仅只有可再生能源,而是以可再生能源为驱动,在重构能源系统时形成的一些机制。这些机制中,核心就是三个要素,即人、人工智能、智能软件平台。
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改变能源系统。”张雷举例说,“试想上海三分之一的汽车换成充电汽车,所需电量将非常庞大。如果同时充电,会对电网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随着市场扩容,在生产、运维环节,人工控制的传统模式已经捉襟见肘,让设备自主管理,也就是智能化日趋重要。
智能化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获得的,这里涉及到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大数据分析。
“以前,数据在能源行业不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一直是以公用事业的商业模式为主。”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认为,“未来,基于服务和精细化的新商业模式,数据会起到核心的作用。比如,远景能源已经在利用风电和光伏装机资产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实现预测性维修,将供应链沉淀的资金降低。”
此外,得益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智能化有了长足的进步,被大规模引入到风电机组、电网、风电场中。只是在一些专家看来,做到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GE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总经理康鹏举认为,在智能风电机组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机组与机组以及机组与人连接起来。只有将机器智能化连接起来,让机器像人一样感知,才能实现系统和整体的效应。
曹寅表示,可再生能源会形成一个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核心的生态圈。在其中,光伏或者风电企业将与储能、电动汽车等企业展开合作,并带来各种新的能源应用、配送以及投融资模式。
颠覆性影响长期以来,能源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是自上而下,以供给为导向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公共事业属性,这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能源行业的冲击,在曹寅看来,是颠覆性的。他认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再加上互联网,从能源的生产、配送、消费,以及投融资模式方面改变了能源行业,使其变成了自下而上,以消费为导向,同时以服务和应用为具体商业模式。
曹寅还用一个共识描绘了未来能源世界:(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能源。
对于企业端而言,这种影响就意味着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将原有的生产环节反转。
“作为企业,传统上通常是先生产产品,估算成本并定价后,再把产品卖给用户。”康鹏举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下,要转换思维,以客户为起点,确定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后,才能定价,再去生产产品。”
专家认为,虽然行业模式的转换会带来大量机遇,但无形中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苦练“内功”,让自己更具时代特质。
按照曹寅的观点,要想在能源互联网时代获得成功,企业必须具备三种能力,既非常懂能源,又有很强的ICT运营能力,同时还可以提供很好的互联网平台推广服务。
张雷的看法则稍微激进,他认为,可再生能源公司不应是能源公司,而是应是技术型公司,并且是高科技型公司。数字化的风电场、风机,背后的系统集成能力,核心的研发能力,关键领域的突破,构成了可再生能源公司的特征。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困难。”在康鹏举看来,能源和互联网两个领域之前互不往来,要想成功,就要打破界限。“这首先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双方不断的磨合。当然,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如此,但部分企业早已嗅到互联网给能源行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进行了布局。
“我们2011年提出的智慧风场体系,在两年以前就帮助美国最大的独立新能源公司Pattern管理整个能源资产了。”据张雷介绍,这套体系能够在每个风电场以及各风机之间建立有效的通信,甚至可以利用智能算法,避免风机群伤害每天出现的蝙蝠群。
除了以科技立身的企业,一些传统整机商也在拥抱互联网。
康鹏举表示,GE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开发软件定义机器,由软件来定义机器的功能;二是开发数字双胞胎技术,就是在云端有一个数字化模式,和物理模式实时运行,可以实时指导机器的运行。
此外,在消费终端,由于能源行业长期被垄断,相关信息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消费者基本无法获得参与的机会。互联网的开放性,将打破这种封闭性。
金风科技总裁王海波表示,未来,能源行业不再是一个堡垒,人人都可以参与能源社会的建设,并且拥有自己喜欢的能源形式。
刘敦楠提到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能源互联网的平台化发展趋势。从互联网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看,平台化是“互联网+”的最重要效应之一。
体制性改革“互联网时代是不可逆转的,从国务院制定的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可以深刻体会到。”曹寅说,“而电力体制改革可以是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制度红利。”
曹寅提到的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我国的能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期间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已经日臻成熟。但随着向纵深发展,一些弊端不断暴露出来。
安源易如研究与咨询部总监Sebastian Meyer认为,中国的电力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电网方面依然处于垄断状态。
“当前的能源市场,省为实体,每个省的电力公司是负责电力平衡的主体。省为实体,集中平衡,整体优化,这是当前电力交易的最主要特点。”刘敦楠认为,这导致电力交易中心的完全独立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它的角色和功能实在太重要,电网公司希望它仍然成为自己的一个部门。
面对上述问题,不少以释放中国电力市场活力为目的的政策和实验在逐步展开。Sebastian Meyer对此作出了评价,他表示,如果展开成功,会带来大量机遇,极大提高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电网必须得到激励,能够让它们更好地调度可再生能源,以优化的方式管理配电。
在输送、交易渠道被垄断的情况下,考虑到传统能源发展已久,具有优先上网权,可再生能源往往处于随时被弃用的地位,导致弃光率、弃风率居高不下。
Sebastian Meyer指出,弃风现象的背后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现在有一些市场机制、激励政策,确实会导致发输配和规划方面的低效。
他还进一步建议,“要减少弃风,跨省交易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把发电这一方引导到用电高峰地区去。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可能还不太成熟,即建立省级交易平台,就是把大型发电企业和大型工业用户结合起来,通过平台来收费。”
王海波则从企业角度给出了建议,他表示,去补贴化是必然趋势。为此,企业要加速技术创新,持续降低度电成本和社会的综合用能成本,进而改变可再生能源电价偏高的情况。
尽管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与会代表认为,中国能源行业的整体面是积极的,电力市场也正朝着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方向发展。一些利好政策不断被释放出来。在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实现了厂网分离;现在又推出大用户直购电、发电权交易等政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会为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