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重大战略研究。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组织完成项目下各课题评审,编制形成《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体思路》、《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报告》和各课题专题研究报告,对我国到2050年的低碳发展总体战略和分阶段、分领域路线图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政策体系以及保障措施,为推进国内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提供重要支撑。
推行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广东、重庆等地积极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产品类别,实施和推广低碳认证制度。截至2015年7月底,已有39家企业获得低碳产品认证证书。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完成电力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国家标准。国家铁路局制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和《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推进绿色铁路客站发展。国家林业局2014年发布《碳汇造林技术规程》和《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两项林业行业标准。
强化碳强度考核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5年6月-8月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2014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工作,督促各地区目标落实、任务落实和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围绕碳排放目标管理,加强国家碳强度核算及形势分析,切实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碳排放目标考核评估的导向和督促作用。
(二)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2014年以来,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等16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系统总结我国气候变化科研最新成果。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渠道继续落实《“十二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任务部署,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推动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等。深入实施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支持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极区环境和地表过程遥感监测等方面研究。气象局发布《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3年)》、《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4年)》。中国科学院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支持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政策研究,提升能力建设。
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实施方案论证工作。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增收与生态环境评估,推进野外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网络相关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水利部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影响及对策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国家林业局积极推进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林业生态网络定位观测站总数达到166个,网络布局更趋完善。农业部加快推进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建设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162个。国家海洋局建立中国近海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发布低碳技术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技术的征集、筛选和评定,并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科技部组织编制《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第一批)》。
(三)推进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统计体系及能力建设。2014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印发《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应对气候变化部门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和《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数据需求表》等文件,正式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并收集和审核了2013年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数据。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等23个部门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政府综合统计为核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各地区统计部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在15个省(区、市)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试点。
夯实国家、地方及企业核算能力。有序组织并推进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首次“两年更新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在对2005年和2010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进行评估和验收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两年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联审,确保清单质量。公布化工、钢铁、电力等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推进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直报的制度设计和系统建设。地方积极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能力建设,组织企业逐步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
五、全社会广泛参与
2014年以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政府到企业、从媒体到公众,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
(一)政府加强引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低碳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全球低碳转型与绿色产业机会”分论坛、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低碳能源城市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交通运输部组织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公布交通运输行业首批30个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开展第九届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号召市民减少小汽车出行,共有188个城市和县承诺开展此项活动。教育部在18所高校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节水节电周”等主题活动,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组织大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民航局以行业院校为平台,组织开展首期航空公司节能减排量化管理培训与研讨。中国气象局制作多语种气候变化宣传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4)》。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低碳节能绿色流通行动的通知》,在流通领域推广绿色理念。国家统计局编写《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培训教材》,对各地方统计局专业人员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培训。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宣传海报等方式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防护能力。科技部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班,提高各地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能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和鼓励公众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二)企业积极行动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践行“联合国全球契约”原则要求,履行社会承诺,积极打造保护环境、保护海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有效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鼓励全员参与,持续推进节能工作。中电投集团重点投资新能源板块,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努力践行低碳环保的发展方针。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构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高效配置、安全运营的平台,支持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和分布式能源创新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大力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和汽柴油质量升级,加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供应,践行低碳生产运营,把资源节约贯穿到生产运营每一个环节。海尔始终贯彻低碳节能原则,开展LED节能改造、公寓余热回收、绿色绩效等。“十二五”前四年,国资委累计安排200亿元左右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于支持各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央企业节能减排降碳投入达2000亿元以上,累计实现节能量约1.4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亿吨。2014年底,万科在秘鲁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主办“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主题边会,对外宣布向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捐赠1万棵梭梭树苗,设立“利马中国企业日梭梭林”。比亚迪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充电电池生产商和电动汽车行业引领者,积极将低碳和零排放新能源车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