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2014年,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9637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7%;风电上网电量1534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78%;在“弃风”限电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仍有8%。
而光伏方面,尽管累计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显着低于风电,但“弃光”现象却十分突出。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今年1-6月,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仅190亿千瓦时,占当期发电总量的比例尚不足1%,“弃光”电量却达到了18亿千瓦时,比率之高令人瞠目。
与此同时,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的生物质能也遇到了开发难题。“据统计,我国可以利用的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但我们现在只利用了其中的5%,也就是2200万吨。剩下大量生物质原料材料,比如每年被烧掉的1.5亿吨秸秆,反而成为大气和水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日前召开的“优化新能源布局促进清洁能源健康发展”主题座谈会上如是说。
李毅中在点评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时说,我们要肯定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力发电的重要性,但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燃料,唯一能够代替成品油、天然气的可再生能源,也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十二五’针对生物质能的规划,提到了很多指标。不客气地讲,很多没有完成,现在看也是完不成了,那‘十三五’又该怎么办?我们国家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原料,哪些用来发电,哪些做燃料,哪些制油,哪些制气,哪些做肥料,要有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有政策支持。”
实际上,发展生物质能源,难题之一就是原料的来源。以秸秆为例,在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秸秆体积大,热值小、难收集,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收集秸秆。“一车装不了多少,农民也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烧掉了。所以,生物质能的发展,还依赖国家在制度层面给予支持。”李毅中说。
电改: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出路
就在2015年“两会”后不久,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9号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价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陶光远看来,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建立,无疑将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了2020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一个时段,风光电就足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了。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舍弃化石能源发电,否则电力系统稳定性难以保证。”取消固定上网电价,鼓励工业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过剩的电量,将有助于对波动电量的消纳,进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深入发展。
孟宪淦则认为,智能电网和储能建设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弃风’和‘弃光’现象出现了,我们不要过多指责电网,因为电网要求输出的电力必须稳定、可靠、安全,而太阳能、风能恰恰不稳定、不可靠。所以,电网和可再生能源两方面都要做出改进。”从电网方面看,要建设智能电网,从可再生能源自身讲,要做好储能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