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能源产业专家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而担忧时,各地的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热情依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他前不久在宁夏参加了一个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仪式,而类似的光伏电站正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兴起。
他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逐步降低,各个地方开发太阳能的热情逐步高涨,从地方政府到企业都在大力推动太阳能电站的建设,最近一年内已经签约的大项目有40多个,总量超过1200万千瓦。
盾安环境11月4日决定投资188200.57万元建设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国电集团有关负责人在清洁能源论坛上表示,国电集团建设的5000吨多晶硅项目也将于明年投产。
各地政府在此次投资热潮中也积极参与。从山东省东营市的新能源基地挂牌亮相,到陕西省提出“1元1度”太阳能扶持计划,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规划,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开展新能源建设的热情都很高。
然而,政策走向的不确定已经让产业内市场最敏感的一批人开始谨小慎微。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到,此前对新能源项目趋之若鹜的各类风投、基金如今忽然“变脸”。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年底之前,针对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可能将发布。而此前的诸多投资机构很可能选择暂时观望。
软银赛富合伙人金玉丹表示,目前看来,单晶硅、多晶硅项目不敢再投,风电设备中的整机制造业风险也比较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近70家,风电设备部件制造企业已经超过百家,仅叶片厂就有50家。
德丰杰投资公司副总裁庄茜认为,即使要投资风电行业,也会进行仔细筛选,除非是拥有突破性技术的项目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已有不少新能源企业感受到了融资压力,不但风投资金大量减少,连银行信贷也因“产能过剩”的阴影对新能源企业有所警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些陆续投产的项目大多数在继续执行原有的计划,但在如今的行业背景下,项目“顶风而上”的压力不是没有,因此不少项目均扛起“技术研发”的大旗,试图借此在行业危机中实现突围。
出路:
压缩成本 争取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