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植被覆盖与风速变化的关系
缠缠绵绵走天涯的风与沙少了,原因何在?背靠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毗邻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有研究指出中国区风速的减小一部分就可以归因于季风环流的减弱,具体表现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陆增温比海洋明显,导致冬季海陆温差减小,冬季风减弱;另外由于排放的增加使华南区夏季地面温度下降,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升温使得夏季的海陆热力对比减小,夏季风也出现减弱[5]。除了大气环流的影响,Vautard等[3]通过分析北半球822个气象台站数据并进行数值模拟指出地表粗糙度的增加可以解释25-60%的风速减弱。那对于华北区域,地表特征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下图给出了华北区域的植被覆盖数据[1],可以看出,1998-2011年间华北区域的植被覆盖有很好的改善。并且基于逐年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特别是森林覆盖率这个改善趋势是逐年提升的。
图3:1998-2011年华北地区NDVI变化趋势图
基于2000-2011年植被覆盖指数NDVI与西北风源头与末端年度风速的衰减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相关性达到55%(去除2003年病态点),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的提升确实伴随着风的降低,防风固沙效果明显。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的红色样本点是2007-2011年,2007年开始了张北地区风力发电大规模发展,衰减率并没有出现异常偏离植被覆盖影响趋势,这一定程度揭示了风电发展并非沧州与张北之间风速衰减的主要相关要素。
图4:植被覆盖与风速衰减关系图
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
为啥咱的植被覆盖率提升了呢,作为中国人,这需要自豪地从头说起。三北防护林,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一共有13个省、市、区的551个县、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此工程从1977年开始,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规模之大,均超过了国际上有名的大型生态工秆。因此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图5: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图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最大的生态项目让绿色风力发电吃点亏
基于1995年至2014年的格林云中尺度数据,老编给出了这期间平均风速的年际变率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呈现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的区域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区域分布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在这些区域内,有平均每5年约0.1m/s的风速下降。基于格林大数据分析,在以下区域搞风力发电会体验到风速逐年下降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