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其他消息 > 风电探秘风怎么变成电?

风电探秘风怎么变成电?

2016-01-27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数:850


  低风速地区如何找风?
  2008年起,我国风电行业进入逐年翻番式增长的快速上升通道,然而在风电场大规模扩张的同时,风电本地消纳能力不足、调峰困难、输送通道有限、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步显现。 2011年前后,风电行业步入低谷,“弃风限电”成为行业阵痛期的主题。
  在风电行业的低迷期,我省“危中抢机”,从2010年风电开发起步到2015年,全省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已达135万千瓦,2015年全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920小时。风电成为我省继火电、水电、生物质发电之后的第四大电力资源。
  “坦白地讲,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我省风能资源并不丰富。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我省已是强弩之末,风力减弱明显,夏季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也较小,因此我省属于典型的低风速区。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有关人士说。
  年平均风速鲜有超过6m/s的安徽,一度被风电行业视为“鸡肋”,但如今,却已有多达20家风电开发企业在此群雄逐鹿。
  “安徽低风速风电的发展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晓明深有体会。作为目前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龙源集团也是国内开发低风速风电场的第一家,此举不仅填补了安徽风电开发的空白,也带动了国内低风速风电场的开发热潮。
  在安徽龙源合肥总部的陈列室,风机安装过程、风机模型、中国风力发电发展状况……一部完整的风电发展史扑面而来。 “龙源之所以能成为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拓荒者,与其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两大特质密不可分。”盛晓明说,国内风电的大发展,导致“三北地区”风电基地项目扎堆建设,集团前瞻性地预见到“三北地区”后续可能出现风电上网“限电”危险,便紧扣“上山、下海、低风速”这三个风电发展的空白,居安思危再创业,其中,在开创低风速风电先河方面,就是在安徽来安建成国内首个大型低风速风电场。
  “当初我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要充分利用低风速区有限的风能资源,必须将就当地自然条件,提高发电能力,减少能源内耗,因此核心开发技术不可或缺。”盛晓明拿起一个风轮讲解。“为保持风轮始终对准风向以获得最大功率,需要在风轮后面装风速仪和风向标,风机机舱可以360度旋转,实时跟踪迎风面。 ”他接着说,“再比如,使用双馈发电机,有定子、转子双套绕组,按照捕获最大风能的要求,提高机组发电效率,优化风力机的运行性能,更容易实现并网操作及运行。 ”
  加长叶片,优化控制策略也成为不二选择,相较于“三北地区”,安徽低风速地区的叶片目前已经发展到110米甚或121米。
  实践证明,技术攻关能提升可用率。到2015年,安徽龙源在我省已建成6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累计投产容量68.47万千瓦,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远远高于产能过剩、深受“弃风限电”困扰的“三北地区”。

【延伸阅读】

阅读上文 >> 【深度】限电绝症:风电是否难逃一死?
阅读下文 >> 经济性分析:增加高山潮湿风电场机组加热供电线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40124&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