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其他消息 > 求解—— 新能源消纳难在哪里

求解—— 新能源消纳难在哪里

2016-02-17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浏览数:525

在这个公信力降低,私信力泛滥的年代,我们不仅丧失了相信的权力,还有相信的能力。我们要么成为阴谋论患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掩盖真相的迷雾;要么成为无厘头病人,就算信错了也不过是一场呵呵。

  我们信什么,该信什么?这是个问题。
  相信官方消息,还是相信微信朋友圈?
  相信权威机构,还是相信某业内专家?
  相信媒体通稿,还是相信某用户点评?
  在这个公信力降低,私信力泛滥的年代,我们不仅丧失了相信的权力,还有相信的能力。我们要么成为阴谋论患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掩盖真相的迷雾;要么成为无厘头病人,就算信错了也不过是一场呵呵。
  然而,这样下去,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答案往往是:并没有。
  相信,在我们身边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许多因为无法“相信”,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到能源领域,眼下的新能源并网难题,便是如此。
  自从去年年末,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新能源并网运行相关数据,人们就从中发现了一系列刺眼的数字:
  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弃光电量约30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0%,弃光主要发生在甘肃和新疆地区;
  201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2%,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照此计算,一年下来,弃掉的风和光,相当于一座大城市全年的用电量。在这个雾霾频袭,全民倡导清洁能源的年代,这感觉,如同高山湖泊那宁静清澈的水面,突然被落石击碎,湖底美丽的彩色贝壳便从视线里消失了一般。
  痛定思痛,多数媒体和业内专家,依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定式,悉数将板子打到了电网企业身上,认为电网企业由于利益交易,而对新能源并网不出力。
  就像中国足协在任何一次国足冲击世界杯折戟沉沙后,都拿主教练来当替罪羊一样,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于上述媒体和专家的言论,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摆出一副无论怎样,错都不在我的样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总是面面俱到,处处重点,这就像看一张详尽的地图,有时反倒因其过于详尽而不得其所。
  电网企业恰在这时发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据国家电网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国网公司2015年新能源累积并网装机1.66亿千瓦,其中风电1.1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73万千瓦;全年消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20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
  面对各执一词的局面,我们该相信谁?
  并网难实则是消纳难
  道德口号的分贝,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总是高过规则与契约的底线。如同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国家;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高尚,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在新能源并网问题上,站在道德高地的无疑是那些新能源发电企业。它们像极了曾经的地产商,在国家政策红利和市场刺激下,拼命拿地盖楼,从不考虑能不能卖出去。而与地产商不同的是,这些企业都自带“清洁能源”光环,在面临窝电的时候,可以顺理成章的谴责政府或者电网企业。
  根据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已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超过4300万千瓦,是规划目标的两倍,风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年均增长超过30%。
  对于这样“可喜”的数据,现实回应的是“可惜”的结局。面对大规模弃风、弃光现象,除了新能源发电企业“十二五”期间大跃进式的野蛮生长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全社会用电量达6.15万亿千瓦时。但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用电量增速明显下滑。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为5.55万亿千瓦时,仅为预期目标90%。
  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力产能过剩,用电需求放缓的时代。
  而在电力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新能源电源装机却保持较快增长。截至11月底,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电源总装机同比增长9.9%,超过用电需求增速9.5个百分点。由于新增的用电市场已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导致风电、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94小时和45小时。
  而在电力供给端,火电项目的不降反升,同样挤压着新能源发电的份额。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煤电产能过剩及投资泡沫研究》指出,以煤电为主的火电项目大跃进式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造成超过2亿千瓦的装机过剩和7000亿元投资成本浪费,这一数字相当于2015年中国GDP总值的1.03%。
  据统计,2015年前11月,国内核准的火电项目超过120个,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国内还有1.2亿千瓦的火电在建规模和1.7亿千瓦的火电路条规模。
  某火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火电投资是一个长远的事情,火电站从立项审批到最后建成需要3~5年时间,目前虽然经济放缓、需求低迷,但无法判断未来是否会出现需求大增。而且,当前煤炭价格严重下跌,火电的发电成本低,虽然有电力产能过剩存在,但成本低带来了利润的增多,电力企业仍然可以盈利。所以,继续增加火电投资以抢占市场,仍是火电企业抛开理性的选择。
  进一步分析,火电项目之所以在近期出现“逆袭”,一方面是因为火电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各发电集团希望能抓住“最后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投资体制改革,中央简政放权,下放火电项目审批权,地方政府为稳增长、保就业,加快了核准进度。
  与此同时,高耗能企业隶属下的自备电厂,也在低发电成本刺激下,大肆扩张。这些自备电厂大多负荷相对固定,不参与系统调峰,其大量集中发电造成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加剧了清洁能源消纳难题。
  截至11月底,“三北”地区自备电厂装机容量4231万千瓦,占火电装机比例达到13%。其中自备电厂装机占本省火电装机比例超过10%的省区有6个。
  如果将全国电力消纳市场比做一个水桶,现在的状况是,在看到水桶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主体,还不断往里加水,造成外溢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如何将溢出来的水,通过合理配置,送到需要的地方,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如今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导致外送消纳受限。
  众所周知,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和电力负荷逆向分布的特性决定了其电源在各自达到数亿千瓦级规模下,需要有相应规模的风光电力跨省跨区输送。以风电为例,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2020年风电将达到2亿千瓦装机规模,外送规模应为4000万~6000万千瓦。
  而现实情境则是,“十二五”电网规划至今没有出台,新能源基地送出通道迟迟得不到落实。国家规划了9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其中7个在“三北”地区,目前仅安排了哈密、酒泉、蒙西等3个基地的跨区输电项目。以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为例,其装机规模已超过1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近600万千瓦,但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2015年5月核准建设,预计2017年才能投产,外送通道建设滞后2~3年。不难看出,电网项目核准滞后于新能源项目,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都存在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从而加剧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一边通过补贴加大投资,另一边生产的电力却被弃掉的困境。
  综上所述,新能源并网难实则是消纳难,而导致消纳难的直接因素有三:一是,随着国民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迎来了供应过剩的新局面,在需求侧,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是,在国家简政放权和市场刺激的双重因素下,各类电源发展,无视电力消纳市场,呈现无序扩张局面;三是,由于政策一致性、连贯性缺失,电网发展滞后,新能源送出和跨省跨区消纳受限。
  要解决靠供给侧改革
  2015年中国改革内涵的最大变化,是加上了“供给侧”的前置定语,显然这意味着未来改革重点要放在供给端上。再加上这几年一直强调的“结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词。
阅读上文 >> 瓦轴风电轴承抢抓市场机遇占高地
阅读下文 >> “新时代 新三一 新征程” ——三一重能2016春节营销服务体系培训盛大开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40228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