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区一个风电产业需要多少部门的管理?你可能无论怎么背诵下面的名单,都会丢下一两个: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电监会(原)、财政部、国土部、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人大环资委、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及一系列相关部门。
经由如此多“父母”的精心照料,孩子的生活是否健康幸福?目前风电产业的普遍情况是:全行业亏损。这虽有孩子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原因,但做父母的似乎也难辞其咎,更何况,主管部门还难以称得上“父母”这个伟大神圣的词汇。事实上,风电产业出现的问题,有些恰恰是政府管得太多了,使得风电产业难以施展手脚。
新疆达坂城风电机组以大代小、以新换旧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些20多年前安装的老旧机组,功率只有300千瓦,并且接连出现事故,严重影响发电量和经济效益。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放倒小风机、竖起大风机,这么简单的事,却由于各部门管的太严而无法实现。
新疆发改委要重新核准风电场的装机容量和上网电价、国土部门要看土地利用面积有无变化、国家电网要增加上网电量结算额度并调整调度措施、电监会则要重新备案,而这一切的变动最终还要上报到国家能源局。如果不突破条条框框,以大代小在达坂城风电场业主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过度干预让风电企业越来越无所适从,甚至扰乱了企业的既定战略。
为了财政收入和GDP,多数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要求企业必须到当地去建设生产基地,否则其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发商不能建风电场、设备商无法销售机组。
据报道,江苏盐城发改委曾特意下发文件给开发商,希望优先购买华锐风电的机组,原因是华锐风电在盐城投资数十亿建设了生产基地。然而,“指定购买”带给华锐风电的快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为其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局面,算一算账,还是亏了。
自华锐风电巨资建成盐城基地以来,受市场供求影响,开工零零散散、订单一直不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也不为过,目前每天上班的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个,几乎处于停工状态,有人士称这是“把利润固定成了厂房、设备”,江苏大丰的金风科技厂房同样处于半休眠状态,而与盐城、大丰基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风电行业产能过剩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地方政府过分干预的还不止投建基地,风电开发的可研报告、工程设计、资料索取等一系列程序,都可见到政府那只无所不在的大手。就连气象局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清水衙门也要进来分一杯羹。
2012年8月,黑龙江气象局企图把风电、太阳能资源勘查这一环节纳入审批,业内称之为“风光国有”、做起了“风光的买卖”。气象局的理由是加强资源勘测管理,防止国家机密外泄,然而却无法让世人信服,并且这一地方条例在法理、程序、与上位法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纰漏,最终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与黑龙江气象局的条例同样草草收场的还有工信部。2011年,工信部意欲对风电制造企业设置门槛,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该标准对企业的资产、制造历史、产能等各方面设立严格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在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领域将会受到打压。事实上,工信部重点扶持的只是三家规模最大的风电设备企业。由于受到风电业界的强烈反对,该标准从来就没有被执行过一天。
管理部门太多,也难免出现“打架”的局面。国家首轮海上风电招标完成已近三年,至今无一动工,除了中标电价过低外,最主要的障碍是能源局、海洋局、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难以协调。
除政府主管部门外,具有行政职能的公司也试图充当管理者,电网公司对风电等新能源上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阻碍着其继续发展。个别电科院滥用并网检测、不合规则地弃风限电等现象时有发生。
发电公司则通过控股风电制造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国电集团、龙源电力参股国电联合动力,保证了后者的销售业绩,三峡新能源与金风科技、华电新能源与华创的关系与此类似,这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风机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那些仅仅凭借风机性价比创造业绩的公司,则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环境。
政府应如何管理一个行业,在此可以借鉴国外风电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鼓励新能源建设,从税收优惠、电价补贴、行业规划及制止不法行为处着手,欧洲与美国的政策虽有出入,但其着力点是相通的,至于生产建设资格、招投标、风机选购、上网电价则交由市场解决最有效率。
过去的数年,中国新能源的命运轨迹中政府的手一直如影随形,从行业的政策制定,到地方政府的介入,到具体试点项目的实施,甚至到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走向。政府究竟可以多大程度上介入行业,其边界又在哪里,这值得所有行业利益相关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