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风驰电掣”确定性较高
我国2020年风电累计装机量至少要达到200GW,其中海上风电需在2020年达到30GW,从目前推进的速度来看,海上风电建设需要提速才能完成发展目标。成本限制了海上风电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海上风电风速较大,且更为稳定,可利用时间长,且海上风电场接近人口稠密、对用电需求量巨大的大中型城市,因此将成为风电行业蓝海,未来潜力巨大。
事实上,为了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国家能源局早在2014年底下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的通知》,列入方案的44个项目总容量为1053万千瓦,当时被业界称之为“海上盛宴”。
“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鼓励海上风电发展,这是国家积极应对巨大资源和环境压力、深化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意味着海上风电正处于‘项目示范’向‘快速开发’的转折期。”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船重工总经理助理杨本新介绍,尽管“十二五”期间中国风电行业整体上实现高速发展,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29亿千瓦。然而,海上风电领域却由于自然环境、技术、质量、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依然缓慢。

据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姚兴佳介绍,当前,海上风电领域大多还是靠企业领域的投入,动辄几个亿的投入常常让企业不堪重负,政府应当从政策配套上多多支持;另一个方面,海上风电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后常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结果,所以发展海上风电要做好技术、市场、运维等方面的准备,要稳中求快,不能单单追求速度。
杨本新认为,未来,以开放的心态打破部门和板块圈子的界限,实现“大联动、大开发、大协作”,在全产业链上的互动,形成风电“开发商、制造商、服务商”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建立合作共享的长效机制,才能共同协作完成海上风电的“大合唱”。

整体而言,海上风电仍处于发展初期,投入成本高,增长空间大,上升趋势确定性较高。其中,风机零部件、海底电缆、风电整机及风机安装和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均可显著受惠,其发展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