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全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新能源发展排头兵。截至2015年底,甘肃电网风电并网1252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光伏发电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甘肃是全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新能源发展排头兵。截至2015年底,甘肃电网风电并网1252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光伏发电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甘肃省电源总装机464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0%,“陆上三峡”风电基地全面建成。
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2015年甘肃全网用电量和外送电量大幅下滑,全年调度口径用电量94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3%;外送电量129亿千瓦时,同比降低11.1%。2015年省内最大负荷仅为1303万千瓦。
一边是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而出现产能过剩的发电市场,一边是经济下行影响下严重不景气的用电市场,甘肃新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和全国“三北”地区的新能源命运相同,甘肃省弃风弃光现象2015年以来愈演愈烈,弃风、弃光率均超过了30%。
弃风弃光是对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白白浪费,是对大量新能源投资的低效率应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甘肃新能源弃风弃光呢?
多因素叠加 甘肃新能源消纳面临困境
新能源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风能、太阳能是不可控的。一阵风过后,或者是一片云飘来,本来发电的新能源机组就“歇业”了。新能源机组可以停下来,可是对于供应着整个社会动能的电力系统不能停摆,怎么办?这时候水电、火电就替补上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保障社会用电安全。这个过程叫调频调峰。由于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用电量是相对稳定的,为了保证能源安全,让参与调频调峰的传统电源发电,留给新能源的市场空间必然要压缩。
对于新能源大省甘肃来说,弃风、弃光矛盾突出的原因不仅仅是传统电源调频调峰所造成的,甘肃新能源弃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省内有限的用电负荷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发电能力。
近年来,甘肃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甘肃总发电装机容量达464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862万千瓦,占本地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40.1%,而2015年甘肃省的最大负荷仅为1303万千瓦。从上面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仅甘肃的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了本地的用电负荷,产能严重过剩,弃风、弃光不可避免。
甘肃的用电结构中,高载能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在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通道中,用电市场所受的冲击被放大,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发电企业普遍经营不佳,发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滑,新能源弃风、弃光十分严峻。
在西北五省中,普遍存在电力装机过剩,外送愿望强烈的现状,但是只有宁夏和新疆有自己的专属外送特高压通道,甘肃新能源的外送大通道“酒湖工程”还在建设之中。同样,中东部省份接受“三北”地区新能源电量的缺口不大,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新能源“窝”在家里无法走出去。
探索“金昌模式” 化解新能源消纳矛盾
即使是在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的大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弃风弃光现状,为解决新能源“窝电”问题,2014年以来,甘肃省政府和国网甘肃电力公司积极探索市场手段就地消纳新能源。在多方努力下,探索实践出了点对点消纳、直接消纳和发电权置换“三步走”的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式。
2014年12月,金昌新能源就地消纳开始试点,金昌市政府为电锅炉、电采暖等电能替代项目搭建了供需平台,选择全省最大的光伏电厂金川集团甘肃金泰电力有限公司和5家电锅炉企业及电采暖小区用户建立了点对点消纳模式,为新能源消纳找到了一个出口。在参与新能源就地消纳点对点模式后,金泰电力有限公司增发电量628万千瓦时。
直接消纳则是为大用户提供直购电交易,其核心是以优惠的补贴来吸引用电量大的企业、工业使用新能源,交易价格、交易量由双方协商确定。大用户直购电的电力消纳量更大、市场更稳定。
2015年6月,金昌市新能源企业替代金川公司自备电厂发电模式签约,金川公司自备电厂腾出1.8亿千瓦时的发电权,由17家光伏发电企业分摊供电。2015年,金昌通过新能源就地消纳共签订合同电量4.2亿千瓦时。截至2015年10月31日,光电就地消纳合同电量完成率达91%。此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当地新能源企业的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