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是,传统的控制策略能够控制好风机的大风轮吗?好难!而且风轮越大越难控制,这是因为传统控制策略的缺陷在大风轮面前成了大缺陷,大缺陷会带来大问题。
那么,先来认识一下风机传统控制策略,看看它究竟有什么缺陷?
下图是经典的风机控制过程,可看出三层意思:
这种控制策略最明显的特征是独立,变桨和转矩分别属于不同的环路,彼此解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简单、稳定,在经过精心整定后,可以达到非常可靠的控制性能。
请注意的是,经典控制方法在Cp曲线上的轨迹,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传统控制策略的缺陷在于,A直线段的Cp显然没有充分利用。
即使转速受限,不能自由调节,仍然可以通过变桨增大Cp,以回收部分损失发电量,达到次优状态。更好的方案是远景变频器双模技术,可以直接达到小风状态的最优捕获。低风速是绝对发电功率小,它对风机全年发电量的提升大约在0.5~2%之间。
还须注意的是,风机的最大功率捕获段只有一个点,也就是上图中的B点,对应唯一的桨距角和叶尖速比数值。任何一个参数偏离,就会导致捕获效率下降,而真实的风速总是存在时间、空间的变化,风轮转速也跟着变化,但因为传动链的巨大惯性,风轮转速变化总是落后于风速变化,导致叶尖速比偏离,对应下图中直线段轨迹。在这个区间的传统策略只有扭矩控制,而同样因为巨大惯性的原因,改变扭矩无法使叶尖速比快速回到最优值。如果同时使用变桨和扭矩控制,只需要桨距角产生±2度之内的变化,就可以快速将风机重新拉回到一个次优的位置,对应图中虚线轨迹。
叶片特性是非线性的,同时受到叶尖速比和桨距角两个因素的影响,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同时使用转矩和变桨,传统的控制方法是将转矩和变桨解耦简化,做成了两个独立的单入单出(SISO)控制环,每次只变其中一个,这就牺牲了发电量。
关于发电量损失,值得提醒的是,除了控制算法自身的问题,还有多个因素会直接导致发电量的降低:
一是机位环境因素。目前陆上风机大多立到丘陵、山地地区,不同风向的风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不同的湍流强度、入流角、沿高度方向的方向变化、风剪切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风机发电量的损失和承受超出设计的载荷。
二是理论模型与实际系统的误差。这种差异遍布于转矩、桨距角等各方面。作为风速到达额定前的桨距角设定,每个叶片都有自己的最优桨距角参数,而真实风机在叶片安装、对零方面总会存在各种误差,叶片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也会因为表面光洁度变差,而导致气动参数与理想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控制系统设定的理论最优桨距角不是真实的最优值,因此带来发电量损失。同样的问题,也在转矩控制环节存在。当前风机没有直接的转矩测量,真实转矩的反馈要依赖变频器,而变频器内部转矩经过了多个环节物理量的转换和信号处理,最终引起理论转矩设定与传动链上实际值的差异,进而引起风轮叶尖速比与理论值的差异,带来发电量损失。
三是风机内的周期性振动。风机是个大型旋转机械,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模态的振动。在没有引起大幅共振情况下,这种振动往往被忽略,但是他们会引起部件疲劳载荷的增加和发电量的损失。风机中最典型的振动,就是与风轮转速同步的1P振动和3叶片下的3P振动、传动链自然频率振动、塔筒自然频率振动,以及叶片的面内、面外振动。从发电量角度看,这些振动都会反映到风轮转速上,从宏观上使得叶尖速比、桨距角等偏离理论最优,从微观上引起叶片上气流压力和分离位置的不稳定。
到此,应来谈谈风机传统控制策略的改进问题了。远景工程师愿意分享其控制策略上的实际做法和心得,以改变风机传统控制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其要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远景控制算法内置对周围环境因素的统计,随着环境信息的累积,以载荷和发电量为目标改变风机自身的行为,并且跟踪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使风机运行有更好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远景风机的标准标定流程,矫正真实运行环境与理论参数的差异。
此外,对于抑制1P、3P等振动,远景开发了整套先进控制算法,使得各种振动抑制达到了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