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3日,2016年海上风电领袖峰会上,300余位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外科研机构和各生产链生产商云集宁波象山,共同为中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寻找新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国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达到了482万千瓦,但是实际建成的项目装机容量仅75万千瓦。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副处长李鹏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内海上装机容量的目标初步定为1000万千瓦。然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步履缓慢的形势下,未来五年能否达成预定目标,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锐风电”)8年的海上风电发展经验值得参考。
成立于2006年的华锐风电,在国内陆上风电领域完成了多个国内“首创”后,迅速把眼光放到了海上风电领域,于2008年自主研发生产出国内首台3MW海上风电机组,并成为国内最早的海上实践者——亚洲首座海上风电场,即上海东海大桥102MW风电场项目的全部风机均由华锐风电提供。此后,华锐风电与中国的海上风电发展方向共沉浮。华锐风电的海上风电之路,某种意义上,写照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历程。
率先东海布局海上风电
相比陆上风电的发展,我国海上风电的起步更晚。海上风电具有不占地、风速高、沙尘少、电量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比起陆上风电来,发电效益更高。而且,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又紧邻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消纳能力更高。随着陆上风能资源的开发殆尽,海上风电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代表着更高技术水平和发电效益的海上风电,也是世界风电开发的未来趋势。
随着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一系列法规、政策推出,看准了未来风电行业将快速发展的形势,华锐风电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海上风电的布局。早在2008年,华锐风电就在海上风电资源丰富的江苏盐城一次性投入30亿元,兴建集研发、生产、装配为一体的风电产业基地,为未来扩大华锐风电海上实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200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了开展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同年12月,大唐、上海绿能、中广核和中电新能源四方联合体中标项目业主;2007年9月,华锐风电中标风机主设备,确定项目第一期工程全部采用华锐风电34台3MW海上风电机组。东海之风就此吹入华锐风电这家成立仅两年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
迎难创新研发多项技术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顺利中标,更激发了华锐风电锐意进取,创新研发的热情。华锐风电首席技术官华青松介绍,2007年我国自主建设海上风电场,存在多个壁垒。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国内无设备、无技术、无标准、无先例的“四无”情况下,不仅要打破国外风电巨头的技术和价格封锁,还要解决我国沿海特有的台风天气和淤泥质地质的特殊理条件。重重困难下,需要高度紧密的合作和强大的研发实力。
华锐风电国家能源海上装备研发中心开发的3MW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成套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些难题。新机型攻克了强腐蚀、高湿度、台风等环境下机组安全控制与长期稳定运行的技术难题,多项技术系全球首创。
2009年3月,东海大桥项目首台风机成功实现吊装,2010年9月,全部34台机组通过240小时连续运行考核。在人才、经验、装备都空白的情况下,华锐风电又开始了海上运维的探索。五年质保运行期间,华锐风电风机平均可利用率达95%,风电发电超过13亿千瓦时,有效控制了成本,保证了风场收益。
2010年10月,华锐风电自主生产的中国第一台5MW风电机组正式出产,2011年5月,中国首台6MW风电机组在华锐风电出厂,再次论证了华锐风电的海上实力,进军“十二五”海上风电,华锐风电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2010年,国家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中,华锐风电中标60万千瓦(滨海项目和射阳项目),获得60%份额;2011年,华锐风电顺利中标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起示范项目10.2万千瓦项目。
中国海上风电初期经验欠缺企业出海受阻
海上风电的成功发展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的一致努力才能实现。中国海上风电在初期发展时由于还处于摸索阶段,政策、行业规范和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让华锐风电这样的企业也走过一段弯路。
2010年我国第一轮通过特许招标的方式开发海上风场,总规模达1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海上开发历程正式启动。但是一方面政府电价不明朗,企业又为了先把资源抢到手,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刻意压低价格,并不考虑后期的可操作性,形成了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四家中标的风电开发商中标电价偏低,盈利空间低,开发积极性不高。
后续的困难还在于,主管部门缺乏协调,导致项目在实际推进中变数太多。据了解,四家开发商在项目推进中均遭遇了重新选址、复合的过程,繁琐的审批程序要重走一遍,而且施工方案的变动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开发商压力更大。
2014年发改委确定的上网标杆电价(2017年以前投运的近海项目上网电价为0.85元/千瓦时,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0.75元/千瓦时)高于特许招标上网定价,导致开发商观望心态加重。
项目的严重滞后导致第二批特许权招标启动的无限期延迟,直接造成了“十二五”期间装机目标难完成,也给设备方、业主方带来了巨大损失。
作为两大项目的设备方,项目的长期拖延使得华锐风电在“十二五”期间海上风电领域的“无计可施”,前期在风场选址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以及准备工作,都将泡汤。首批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开发困境中,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方无一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