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外风电投资的逐年上升,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风电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风电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壁垒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风能产业进一步国际化以及 ‘十三五’风电发展规划目标和国际任务的实现。”
“随着海外风电投资的逐年上升,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风电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风电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壁垒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风能产业进一步国际化以及 ‘十三五’风电发展规划目标和国际任务的实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高级顾问刘维方在5月6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风电产业国际化研讨会上表示。
随着产业走向成熟,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风电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不仅海外风电项目投资额逐年上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容量超过250万千瓦,遍布六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合作内容,我国风电企业迎来了新一轮“走出去”的机遇期。但目前来看,“走出去”的道路也并非一路平坦,机遇的背后充满了“荆棘”。
打破技术壁垒
国外本土制造商及较早进入市场的整机制造商的“围堵”、运维及备件供应能力不足、政策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等,这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必须直面的挑战。其中,技术壁垒是广泛存在的国际贸易隐性壁垒,严重影响着我国风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各国之间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没有完全接轨,这不仅使得设备企业需要在不同国家进行多次反复认证,增加了成本,也导致优良产品出口受阻。实际上,一些国家甚至以此为工具,对本国企业实行排他性保护。
金风国际副总经理汪海指出,国际市场对我国国际化产品的一个要求,简单来说是可靠性,包含准入性认证、现场性能测试、可靠性担保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等,这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国际市场的技术特点是呈现多样性的,因此,我国的机组产品要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才能在国际化方面有所突破。”
另有与会专家认为,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除了应该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以外,也需要做好全球化的业务布局,善于利用各国优势资源,重视国际专利保护,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而加强国际间合作是应对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副主任杜春景介绍,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动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IECRE)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鉴衡认证中心日前正式成为IECRE认可的认证机构,并获准颁发IECRE证书,是欧洲之外首家IECRE认证机构。此前,鉴衡认证中心参加了IECRE的3个工作组,有3名同行评审员,参与过认证和检测执行文件的制定,并起草了一项执行文件,为该体系的建设发挥出重要作用,推动着全球可再生能源互认体系的发展。
汪海表示,“今后,一方面金风的整个产品保障主要是通过国际化的外部产品认证,既满足本土,也满足国际认证。另一方面,金风推向海外所有的机型都要完成相关测试,符合国际化市场要求。”
破解融资难
融资难则是我国风电开发企业“走出去”时遇到的一大瓶颈。由于国际项目更加复杂、风险高,政策和法律上存在差异,再加上国际市场认知度低,我国风电企业在开发国外项目时,更多的是依托自有资金和国家基金,而较难获得国外投资者的青睐。
明阳智能副总裁杨璞指出,对于风电企业融资而言,一是融资及信用保险成本高,性价比优势不明显。二是融资时间长,对外投资审批、银行评审、信用保险评审等完成整个评审时间比较长,而海外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变化非常大,带来的风险就非常大。三是国际项目都是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形式,但目前国内几大商业银行要求主权担保,这在新能源领域很难实现。
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毕亚雄认为,随着国内企业大规模走入国际市场,这一局面亟待改变。为此,企业必须高质量开发好每一个海外项目,树立标杆,以点带面,以良好的内部收益率和设备运行表现,赢得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企业的认可,为解决后续项目的融资难题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深入研究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国外的低利率资金和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对此,杨璞建议,新能源企业要走出去,金融资本必须先走出去。第一,成立内部国际市场专家团队。第二,与当地银行开展合作探讨国际商业项目的融资模式。第三,汇率风险规避产品和工具要与国际接轨。第四,简化国际项目的银行及信用保险审批流程。第五,合理调整中国元素的要求,60%的中国元素要求对于本地化的东道国比较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