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奥地利法院认可了“窃取技术”一事,把那名工程师判了3年,该工程师也当庭认罪。虽然法院没有认定幕后主使就是华锐风电,只说“华锐高级员工”参与了“窃密”,但该判决还是在海外引发巨大反响,使得华锐风电的海外市场开拓陷入停滞。
风停之后,华锐风电的业绩开始断崖式下跌,其股价也在两、三年间一路下探至个位数,更要命则是,管理层和投资方在大难面前的各自飞。
华锐大股东的解禁期为2014年1月,但到2012年时,公司的股价已被腰斩多遍,面对股价暴跌,投资方开始坐立不安。
阚治东和尉文渊一致认为,韩俊良的经营政策出了问题,必须予以纠正。接下来的,是一场堪称“血雨腥风”的整顿与洗牌。
2012年8月,尉文渊“应邀”出任了公司副董事长兼代理总裁,接替韩俊良执掌大局。7个月后,他突然自曝家丑,称华锐风电2011年财报存在“会计差错”,虚增利润1.68亿元。上交所调查后发现,公司实际虚增利润高达2.78亿元,生产、客服和财务部门集体参与了造假,韩俊良则被视为策划者。
物议汹汹之下,韩俊良选择全面辞职,将仅剩的董事长一职也让给尉文渊。
尉文渊一上任就在办公室挂了两块牌匾:“仁者无敌、铁面革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但他很快发现,他的政策根本推行不动,韩俊良的老部下不听他的,还说他“错误且不近人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2013年5月,尉文渊带着两块匾愤然辞职,韩俊良的老部下随即上位。
一番折腾之后的华锐风电更加羸弱,并在2014年5月被戴“ST”的帽子。此后,虽然公司为防止被暂停交易或退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依然是大势已去,木已成舟,直到今日,上市地位是被保住了,但股价却跌成这个样子。
从900亿市值的世界级风电龙头,到1.46元的股价,华锐风电让众多股民们领教了一回血本无归的滋味,也让无数人追问,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有人将其归结为风电行业的萧条。
答案显然绝对不成立。
其当年的“小弟“金风科技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华锐风电上市时,此前已经上市的金风科技市值不到华锐的2/3。而今天,当华锐只剩下不到90亿的市值,不及11亿的净资产,2016年净亏超过30亿,金风科技却已是2016年净利润超过30亿,市值超过400亿,并同时在香港上市的全球最大风机企业。
华商韬略综合各方评述认为,资本过度催熟企业,经营过度依赖政府,而企业从产品研发到团队管理都既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也没有在扩张出现问题后及时回归根本,当属华锐落到如此下场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的支持下,华锐迅速问鼎了国内行业龙头的地位,但从后来的事实看,其高速成长的背后并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支撑。
韩俊良出身于国企,熟谙政策市场,善于踏准政府和政策的节奏。有评论认为,他一创业就建立了一套“以政商关系为纲”的发展路线。业内还曾传言,他把五大电力国企高管的众多亲属子女安排到华锐工作,华锐员工则爆料,他天天看《人民日报》,如果员工忘了送,他会亲自去取。
国家鼓励1.5兆瓦风机时,他押对了;国家鼓励3兆瓦风机时,他押对了;国家鼓励海上风机时,他又押对了。甚至,2011年,华锐风电还获得了2亿元政府补贴,占当年净利润的43%。而他本人则成功进入国家能源局,担任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有员工说,他如果不在公司,一定在国家能源局。
这让华锐风电应政府政策而生,也因政府政策而迅速发展,但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产品竞争力,以至于还因其核心部件大多由外资供应商提供,被批评为一家风机组装企业,但市场终究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
至于华锐的管理层,相比金风而言,就更是一塌糊涂。这里不再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