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对于中国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终于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前夕,联合国停止了对中国50家风电项目申请信用额度的审批,这50家企业多数为大型国企及其下属公司。
联合国专家怀疑中国正在利用产业政策来骗取碳交易资金。事情的直接起因,是2009年7月发改委对风电电价的新规定,该规定实行定额上网电价,取消了招标制度,四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度)0.51元、0.54元、0.58元、0.61元。据报道,有联合国专家认为,该规定是在有意降低上网电价,从而加剧风电行业的经营困难,使得众多企业符合“清洁发展机制”的门槛。
中国对此自然是强烈反对,并强调调低电价,是出于宏观调控的考虑,与获取资金无关。这场风波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落幕而暂时平息,但它也有助于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上网电价不高,企业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投资风电,而且多数为大型国企。
至少三分之一设备闲置
前文已经说到,我国大量风电项目距离电网过远,而与火电并网也面临重重技术困难,至今难以克服,这使得多数项目处于闲置状态,譬如内蒙卓资县去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时,但由于电网送出系统的能力太差,电厂发出的电在当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近一半的风电机组闲置,只有2/3的风电能够上网。
内蒙古发改委官员曾透露:“目前内蒙风能资源的格局是:1/3已开发、1/3在开发、1/3被闲置。”三分之一闲置,这也和全国其它省份的状况接近。
违背“厂网分离”原则
由于风电发电量较小,约相当于火电同等装机的40%左右,在相同电网等级条件下,对风电的线路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网的投资效益。因而电网公司对为风电新增线路并不积极。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风电厂采取了变通手段,他们邀请电网巨头们入股风电项目,直接参与电场投资,用利益捆绑来促进他们对电网的投资。然而这种变通手段,显然与“厂网分离”的电改方向违背。
威胁电网稳定与安全
另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威胁是,现有电网的格局,使得风能反而影响电网的稳定。
原则上,风电占电网的总量不能大于5%,一旦超过,就会影响电网质量,其原因很多,比如风电不像火电、水电一样稳定,风电依赖自然风,总是时有时无。此外,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甘肃,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电网覆盖面最低的,国家电网专家胡兆光就表示:“这些地方一旦电场同时发电,当地电网就将崩溃。”
尽管国家电网已经承诺了要在这些地区建设更多电网,但建设速度,恐怕很难赶上风电的发展规模。
更尴尬的是,它或许并不环保
现有电网不能吸收足够风电还产生了另外一些尴尬,前文提到了最近引发关注的酒泉风电厂,酒泉市计划到2015年安装总发电能力为1270万千瓦的风力涡轮机,甚至超过中国当前的核电能力。但与此同时,由于担心风电的输送不足,当地政府遂准备建设920万千瓦的新燃煤发电能力,以备不时之需。为发展清洁能源而准备高污染的燃料做后备,这局面多少有些喜剧效果。而据一些专家的分析,酒泉市这些新增燃煤的发电力,已相当于匈牙利的全国发电能力。
风能产业最大的悖论在于,由于配套电网等因素的不完善,这并不是一个能赚钱的行业,但仍然有大大小小的资本进入,且愈演愈烈,作为风电产业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已经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对过剩的担忧,但这样的呼吁似乎无济于事,在联合国对中国碳交易收紧的情况下,风电行业投资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