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是记者在走访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也是陈平反复强调必须我们仍在逐年增加这些方面的投入。”阜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孙卫青告诉记者。
除了完善硬件条件,当地还在不断优化软环境,建立起了“保姆式”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覆盖洽谈、签约、证照办理、工程建设、人员招聘、生产运营全过程的一整套服务。
为了化解投资“跑审批”的烦恼,每一个项目均会落实一个政府工作组与之对接,帮助其办理所有手续。投资者只需要提供材料,基本上不用直接面对审批单位。
企业入驻园区后,工作组负责人每周至少要到企业调研一次,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当地依托周周清的会办机制,由县重大项目办公室牵头,提请相关机构和领导协调国土、住建等部门进行会办。
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是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通行做法。但在陈平看来,政策再多,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落到实处。“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政府能不能提供担保,为企业兜底?当产品的市场推广遇到困难时,政府能不能有所作为?”
帮扶企业离不开“真金白银”。2009 年,阜宁专门从财政中拨出1 亿元作为风电装备产业的引导资金,用于厂房代建、过桥资金、平台担保、科技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陈平认为,从后来的情况看,这笔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项目投产初期,产品能否打入市场,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发展壮大。为了帮助企业顺利渡过产品推广期,阜宁县相关部门也是全力以赴。
陈平坦承:“产业园中的叶片和塔筒项目刚投产时,产品根本销售不出去,因为招标企业通常会对产品的历史销售情况作出要求。后来,我们就动用人脉关系,与招标企业协商,帮助企业争取到了参加竞标的机会。”
这种真诚的服务态度打动了企业。金海新能源总经理杨州告诉记者,选择落户阜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当地的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园区的服务做得非常好,为企业排忧解难,尤其像新产品推广,园区领导都会动用不同资源,和我们一起跑市场。”
“对于企业遇到的困难,开发区相关人员都是第一时间给予协调解决,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优质的‘保姆式’服务。”中成发展总经理余成华对园区的服务也是赞口不绝。
社会经济效益显现
十年坚守,成效斐然。
目前,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年产值近20亿元,入库税收占全县工业税收的12.4%,培育出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有4 家的纳税额超过了千万元。
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还为当地创造了2000 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在背后支撑这些业绩的则是一条较为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据孙卫青介绍,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经成为华东地区风电机组零部件产业链条最长的专业园区之一,业务覆盖叶片及配套新材料、塔筒、轴承、控制系统、法兰、高强度紧固件等部件制造和在线监测、运行维护、叶片检测认证等综合服务环节,产业集聚度较高,产品门类较多。
这些条件,还使企业通过上下游协作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据了解,金海新能源生产的新型反向平衡法兰,所需的配件螺栓是从一墙之隔的中成发展采购来的;而这些法兰出厂后,又会被送到一路之隔的神山风电,用于生产塔筒……借助这种企业之间的配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仅这条产业链就可以为每个风电场的建设节省数千万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