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壮大的不仅是产业园,还成就了一批“明星”企业。它们不断崛起,在全国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中材叶片阜宁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自进入产业园以来,该公司通过改善管理、加强研发、提升制造能力,已经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叶片生产基地,拥有2.5 兆瓦以上模具16 套的工位定制,以及最大可用于10 兆瓦级别海上风电叶片开发的试制车间和叶片检测平台,年产能可达500 套。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至巴拿马、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拿到的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1000 多人,其中的85% 以上是本地员工。它还是园区的纳税大户,连续五年为园区纳税前三强企业。
“应该说,我们的叶片研发设计和制造实力在国内已经处于前列。”中材叶片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这次下线的68.6 米产品,我们在2014 年还生产了长达77.7 米的海上风电叶片,是当时亚洲自主制造的首支最长叶片,也是世界第三长叶片。”
另一家值得一提的企业是金海新能源。它是内蒙古金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金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预应力锚栓组合件、反向平衡法兰等产品。
据金海新能源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反向平衡法兰是该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一种新型连接技术,它改变了传统法兰的受力模式和产品结构,具有节约成本、安装便捷、结构稳定、免维护等优点,被国内外风电机组厂商广泛采用。
凭借这些优质产品,金海新能源实现了良好的发展。金海新能源总经理杨州告诉记者,该公司2011 年入驻产业园,当年建设,当年即实现销售,第一年的盈利就超过了2000 万元。此后,每年的纳税额都在千万元以上,最多的一年则达到6000 万元,在产业园中名列前茅。
“我们总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三峡新能源。三峡精神要求我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在工厂建设上坚持高标准,生产过程必须做到安全、环保,还应帮助当地解决就业问题。在这里,我们雇用了300 多名当地人。其中不少是残疾人,这也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 他强调。
看到上述发展成就,或许很多人都会以为陈平会心满意足退居二线了,但实际上这位精神矍铄、十分健谈的老人也有自己的“心结”。
“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一直没能吸引整机企业落户,这也使我们在引入部件制造企业时多少受到了一些制约。”他解释道。
整机企业自然就成了阜宁下一步招商引资的重点,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孙卫青表示,目前,阜宁正在尝试开发本地的低风速风能资源,并积极向盐城市政府争取一部分沿海风能资源,再结合人脉资源关系,力争引进一家相对具备规模条件的整机企业。
他透露,随着技术进步,长叶片、高塔筒的广泛应用,阜宁的风能资源也具备了开发的条件。实测显示,当测风塔升高到150 米,当地的风速也相应提高了7 米/ 秒以上。基于此,阜宁正在开发一个试验风电项目,其中吊装了一台塔筒高度为150 米的3 兆瓦机组,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并网发电。“一旦成功,不仅将打破阜宁无风电项目的历史,为产业园在低风速风电市场上打造出一批‘拳头’产品,也将加速整个低风速地区的风电开发进程。”
海上风电则是产业园未来业务布局的另一个重点。除了继续开拓部件制造等原有业务,一些企业还在积极涉足运维服务市场。
杨州告诉记者,金海新能源计划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运维船,组建自有运维队伍,与外资企业合建培训中心,打造海上运维服务平台。
当被问及工业区管委会在产业园中的下一步工作时,孙卫青强调,在进一步优化园区业务布局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仍然是重中之重。
成立风电装备产业联盟则是最新举措之一。阜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风电装备产业联盟主席王飞介绍:“该联盟于今年成立,旨在持续推进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招引重大产业项目( 重点突破风电总装)、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工作。当下,阜宁正处在盐城市政府用风能资源换取风电产业链项目的政策机遇口,同时自身也拥有阜宁港(内河二类口岸)通江达海的优势。我们的风电产业一定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联盟顾问,陈平坦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集思广益,进一步拉长、增粗产业链。“毕竟与完整的风电产业链相比,园区现有的业务布局还不够完善,在产业链的延伸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据悉,阜宁目前正在与一些专业生产锻铸件、电缆、齿轮箱等配套产品的风电企业进行洽谈,争取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经成了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缩影,我们也见证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集聚效应与创新发展’不动摇,‘优质服务与专业招商’不松懈,以打造‘中国风电装备城’为目标,充分利用产业园的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陈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