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装H40-3.X风电机组下线活动现场
中国海装H40-3.X风电机组下线启运仪式
9月13日,由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H171-5MW在江苏如东并网满发。9月22日,同样是由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H140-3MW风电机组正式下线,该风电机组搭配风轮直径达140米,是目前国内外直径最大的3MW陆上风电机组。3MW风电机组的下线,标志着中国海装“市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新突破、产品多样性不断丰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中国海装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时势 洞悉市场风向标
中国海装从事风电研制生产10余年,主打产品2MW系列机型率先布局陆上低风速地区,销量名列前茅。随着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弃风限电”的影响,我国陆上风电市场加速往中东南部等用电负荷中心转移,而低风速、高切变、复杂地形、可使用土地面积受限等因素逐渐成为制约中东南部区域性风电发展的掣肘。开发更大单机容量的大风轮陆上风电机组的市场需求迫在眉睫。十三五期间,部分省份如山东、内蒙更是明确提出鼓励推广3MW及以上风电机组的应用。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党委书记 孙建中
中国海装在十余年发展过程中始终紧贴风电市场,早在2015年5月,便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率先布局,启动了下一代陆上大功率风电机组预研项目,研发团队在国内充分调研国内2.5MW-4MW陆上风电市场、供应链情况基础上,赴荷兰、芬兰、德国的多家公司进行3MW级陆上风电机组传动链技术及整机新技术调研。在此后过程中,研发团队不断累积经验,凝聚国内外知名配套商、机构等力量,突破了多项关键性技术,并在2MW和5MW产品上推广应用。外部市场需求的推动加上内部中国海装技术的成熟,3MW系列风电机组应运而生。该机组可提高资源利用集中度,更高塔筒可提高低风速、高切区域风能利用率,更智慧的单机及风电场运行、监控、管理系统可显著降低风电场运营成提高风电场收益。
重科研 开拓陆上新版图
风轮直径有140米,可以在-30度℃和40℃的温度中运行。这台在9月22日正式下线的3MW风电机组,在9.6米/秒的最佳风速下,每小时可以发3000度电。
3MW风电机组的下线创造了多项记录,这些记录的创造离不开研发团队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中国海装多年以来秉承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研探索之路。秉承传承经典与适度创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此次开发的3MW风电机组平台,以超过4000台2MW双馈风电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经验为基础,借助国际知名风电整机设计公司的先进理念,充分吸收欧洲3MW级陆上风电机组设计的成功经验,并引入鉴衡咨询,针对中国风资源特性定制化设计开发。
参观海装工厂
本次下线的中国海装3MW风电机组机组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是一款更智慧、更可靠、更便于维护的风电机组。产品采用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平台化设计可以同时满足H136、H140和H146三款风电机组,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丰富了整体解决方案;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单位千瓦发电量,而且能有效降低维护工作量和维护成本,提升风场管理效率,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能有效满足当前陆上风电市场需求。
主创新 助力集群产业链
在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过程中,中国海装坚持市场引领、创新驱动,研制符合市场需求的风电机组。而除了企业自身狠抓创新,中国海装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也同时带动了一批企业协同创新。通过风电设备总体开发的带动,采用联合创新、协同设计、需求注入等形式,使配套厂商的设计制造能力获得了突破与提升,增强了国内企业对大型风电机组的配套能力。本次研发的3MW风电机组更是集中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优质全供应链资源,实现了跨平台零部件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同源、产品同线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
同时,中国海装充分依托重庆强大的工业基础,致力于将重庆打造成为风电零部件重要的配套城市。除齿轮箱、变流器、变桨系统等核心部件均由重庆本地配套企业供货外,还在重庆市培育了风电叶片、机舱罩导流罩等集团外配套企业,并均形成了数十亿级产值规模,打造出了重庆的风电产业链环境,使重庆市成为国内前茅的风电产业基地,并带动了武隆、万盛等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海装是我国风电行业的主力军,为推动中国风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海装这次开发的3MW高度顺应了陆上风电行业需求,大风轮直径机组在以后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高,在未来将成为陆上主力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