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11月1日,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力发电电器设备分会和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风电电气装备技术高峰论坛暨风电分会二届二次会员大会(CWPE2017)在北京丰大国际酒店盛大召开。
产业链对话专场嘉宾
31日下午进行了精彩的产业链对话专场,参与对话的嘉宾有: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吴凯先生担任主持,协合新能源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刘瑞卿先生,大唐新能源试验研究院副院长辛克锋,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发电设备技术中心经理杨天宇先生,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骏先生,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先生,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PBC市场部新能源行业经理赵天意先生,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大鹏先生,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区能源事业部经理马兴凯先生。以下是对话嘉宾精彩发言: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吴凯先生
吴凯:在过去的2017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座的有设备制造商,有非常重要的业主,大家都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同时有不同的感受。借此平台结合后面几个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一些感受,促进对行业的发展。首先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总体的背景是智慧,大数据、云计算,在这里面智慧结合风能越来越多成为多数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有切实的推进。无论从风机的运行质量,包括风电场和能源网的智能化集成,包括风电设备和厂的整个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最新的热点。下面我想问如下一些嘉宾,从贵公司来说智能化可靠性提升方面,一些思考包括相关的布局,首先邀请缪总谈一下。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骏先生
缪骏:谢谢吴凯总把第一个发言机会留给我,作为上海电气风电来说我们在智能化路上走了有几年了,我们组建了一个风能团队,在前段时间我们展示了风云2.0。在智能化这个概念来说,尤其是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如火如荼,我们整个行业也被大数据被其他几个公司带着飞速的往前走。我觉得走到现在应该说一些基本的层面好像我看起来几家整机厂走的也差不多,基本上可以把数据从风场采集回来,在公司里头能够看到风场的基本运行状况这些都没有问题。
现在也可以说我们在慢慢向深入发展,刚才我看到有不少嘉宾在介绍题目的时候都谈到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里头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据都采集回来以后如何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可能几家整机厂发展的比我们上海电气好,至少就我的团队来说我觉得现在还是一个困扰我们的瓶颈,就是数据拿回来如何去充分的利用它。因为这个数据比较分散,比如说我看到刚才各个零部件的厂商包括整机厂商都在发展自己的系统,数据都能采集到,包括我们不少部件厂商考虑的问题非常深入也很全面,想的比我们整机厂还要多。那么这么多部件大家都在做,这个数据都能拿回来,如果集成到一起放到一个平台上来看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问题的。
第二就是毕竟术业有专攻,现在我觉得我的团队毕竟我们做轴承,我的工程师肯定对于齿轮箱和轴承的了解就步入齿轮箱厂和轴承厂的工程师了解。尽管现在也要考虑一定要结合行业上下游要整合起来,形成联合团队才能把这个问题一起解决掉,齿轮箱厂手上有齿轮箱基本的拼图,基本的振动数据,整机厂也有一些我的振动的频率分析,好像也没有全部给大家打开,好像也没有开放。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PBC市场部新能源行业经理赵天意先生
赵天意:整机厂擅长的是看系统,我们元器件厂是在一些关键部件上,所以施耐德一直强调三层架构里从下往上,我们比较关注运维层次能不能帮助我们提升可靠性,提升这些操作效率,这些也是施耐德所擅长的。部件厂都有我们自己的预测逻辑或者有我们的预测方案,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关键部件,我们需要做到透明、公开、模块化,这样就能使不同的部件可以在同样的协议之下来运行于我们整个风电系统之中,因此这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非常愿意把我们的接口和我们的整机厂一起开发,公开出来,做模块化,然后做透明化的连接,这样可以把一些关键的电气部件使用寿命直接接入主系统,然后进行大数据运算会更加具有可靠性,这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吴凯:刚才巴合曼已经提到了,我做点坏事,倍福对巴合曼的方案你们考虑得如何?
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区能源事业部经理马兴凯先生
马兴凯:我最怕就是凯总自由发挥,您这个话题一下就转了。倍福我们还是一个专一的自动化公司,我们为中国很多风电厂商提供我们整体的主控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其实对于这个智能化,我们也有一些我们的认识,对于产品的研发,包括我们知道风机本身也是一个大型的设备,从控制角度来说大同小异,智能化对于控制系统来说应该有几个方面,风机的自我感知能力,具体一点,要有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有强大的CPU,要有非常灵活易于操作的软件将上述功能集成起来。这有点像我们说智能手机,其实智能手机没有一个强大的软件,没有一个易操作的平台的话很难体现硬件包括设备本身的一些智能化。
我可以再补充一点,就是智能化对于控制系统来说不应该是复杂化,而是因为技术不断地革新迭代,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去实现对系统的复杂控制,这一点我觉得倍福在这一块,包括大数据这一块、云平台这一块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还有刚才借赵总还有前面领导说的这个话,就是数据的透明化,包括第三方软件的接入,我觉得一定要从控制系统角度来说我们倍福是开放式平台,我们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用户可以集成第三方的专家软件,每一家各有所长,包括齿轮箱厂,叶片厂商可能都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基于倍福这个控制平台你可能非常方便的将第三方的专业软件集成在这个平台里,对于风机,感知能力的提高,运营状态,健康状态的分析,在这一块我们提供各种可能。
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大鹏先生
郑大鹏:我们同样是做部件的,我觉得咱们今天讲了不少的传感器,咱们讲智慧工厂,大家都没有提到其实风电的变流器或者叫变频器,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感器,它里面采集的很多的数据。从譬如说电压、电流这一类的电类数据,还有机械轴上的转距的数据,甚至包括电机里面的磁链的数据,甚至说电机绕组的温度也可以通过观测器观测出来,而且这些数据都是非常快速的,你像一般是3K、4K、5K的高速的数据。这是非常海量的一些数据,通过这些海量的数据的分析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一些比如说叶片的损伤,一些开裂,可以提前预知,通过这些屏普分析可以发现有出现异常平普了。还有像齿轮箱,齿轮箱的齿有问题,甚至简单把齿轮箱里塞进去一块抹布,从屏普里可以看得到。我们说到智慧生产,但是数据因为现在还缺乏通道,因为它跟主控之间的通讯速率不够,所以有些时候在风场里禾望自己也开发了自己的一些软件,可以通过光线环网把它单独拉出来,然后来进行分析。
这个是变流这一块,同时禾望现在也做变桨驱动器,我们经常把它作为一个VF控制的恒压的变频器来控制,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叶片是一个柔性轴,只要一开始变桨其实我们通过对柔性轴的转动过程中的转距的高速的捕捉和辨识,就可以分析出来这个柔性轴是不是有异常了,或者是说发生扭振了,这种变桨策略是不是不合理。我们可以通过底层的很多的这些数据来做很多工作,我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在上面整个行业都可以从这上面获得一些收益。
吴凯:非常感谢,明阳的产品对我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我想您一定有更好的产品。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先生
贺小兵:是的,刚才各位都讲了很多关于智慧化智能控制方面的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说现在这一块的业务比较分散,比如说做变频器的只针对变频器的智能控制,智能检测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做主控的,做变桨的可能也有它自己这方面的分析。但是对于我们主机厂来说他是一个集成控制,就是说我们应该是一个最大的集成商,应该说像明阳一直致力于产品的自主研发,包括我们从叶片到变桨到变频器,就是说这些主要的大配件的研发、制造都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基于这样一个条件我认为才有能力集成对所有大配件进行整合。
很早大家就在做在线智能检测,但是现在所谓的在线智能检测还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模块,它的数据也基本上是在目前的状态下是没有跟我们的主控包括监控平台是集成在一起的,它所分析出来的结果跟实际运行偏差比较大,这就是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数据这一块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整合能力,比如说它的振动数据可能他只做了振动分析,实际上振动跟风的资源有关系,但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都是独立的模块,没有集成化。
所以我认为智能化的风机或者智能化的工厂,最后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主机厂来整合集成,形成一个一整套的完善的一个数据库或者数据链,否则的话还是达不到我们对风场或者风机全面的一个智慧化的管理或者智能化的管理。
吴凯:谢谢,其实说到底咱们其实是风电的电气分会,然后大家也谈了一个智慧。其实如果从电气分会和智慧来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相关的收益,下面问一下咱们的业主,让业主各位领导就分享一下在你们这个资产里面,风电厂,你们遇到电器设备最主要的问题,包括我们谈的智慧云,你们觉得真是够智慧吗?
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发电设备技术中心经理杨天宇先生
杨天宇:非常感谢,今天也受益匪浅,能听到你们制造业,我们作为业主,制造业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智慧风电场这些概念我们龙源集团对智慧这个概念,先说智慧工厂吧,我怎么说呢?是积极参与,审慎投入。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来说各个风电行业智慧风场我觉得就是由制造商提出来的,客观来说我们业主方感受的不是那么深,是被动接受的,所以说我们要积极参与。为什么说要审慎投入?我们在2015年、2016年也成立了大数据组,也考察过,其中我也参与过,后来客观说我就退出了。为什么?我认为浪费我时间。这么说啥意思?智慧风场这个事情我们在投入的过程中首先它无疑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趋势,但是在目前我们有很多的基础就是首先基础数据就是不同,这些所有的数据基础数据都在这里,然后数据来源确实不是给我们提供的这些东西。另外智慧风场强调互联网,但是我们作为业主他们想要我们的数据,我们不是不想给,但是国家的信息安全要求,就不可能把数据给你们,给你我们就涉嫌违反了,就会受到处理。所以这个智慧你如何智慧这是在技术层面。
另外在投入层面,我在2015、2016年发现智慧风场投入很大,但是我们公司是对龙源集团所属的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的,我自己负责发电中心所有的设备故障都到我这儿来,所以在我眼里都是有毛病的,设计缺陷的一些风机,我经常和设计部门交流,我说你们的设计缺陷,你们的质量缺陷。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如果把大数据投到基本的生产维护上更好。举个例子,如果风电行业是个人的话,智慧能源我理解是一个聪明的大脑,但是我们这个风机产品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良,有设计缺陷,然后饮食习惯又不好,我们维护又不到位,我们对风机设备的认知还有限,无论是设备还是风电子制造业,因为我成天面临的就是这些设备缺陷,共性缺陷,其实我认为在智慧风场肯定要继续发展,但是我希望整机长能够把重点还回归到制造业的本质上,产品质量。因为现在我们风机做得越来越大,越大质量越不可靠了,这是我作为业主的感受。所以我希望各位风机大佬们关注一下你们自己的缺陷,产品质量再继续提升,当然这个智慧还要继续,可以审慎的投入一些。
吴凯:行,我们制造商本来就够清楚了,但是老杨其实核心的意思是智慧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学会走千万别瞎跑,把本分先做好未来再慢慢跑。辛总您觉得呢?
大唐新能源试验研究院副院长辛克锋
辛克锋:今天这个会感受很深,我是研究院的,我跟杨总有点像,我们大唐的风机厂家也比较多,我们新能源算起来是24种,40多种机型,还有主机厂家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就我们研究院领养。对于电器的问题要算起来,我全集团做了一个统计,将近90%就是占这个频次,其他的非电器的大约10%左右,然后故障最多的是变桨,因为变桨它是一直在动,第二是变频器,第三是主控,因为主控就包括传感器,风速风向仪这些。
所以我对风电,就是说风机要智能化,我比较同意杨总的观点,说现在你一下就铺开好像也不大可能,但是这事应该怎么做?应该是先做一个示范,找一个风场。你像我们肯定要算账,智能化肯定得投钱,还要投入很多工作来做这件事情,风机有啥毛病我得知道了,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坏,我从哪儿能算出账来?你不能说你智慧了,你还聪明,那你还算原来的价,那你也不能干。我这人比较实在,就是我们先找一个示范,看弄成什么样,达到什么目标,把这事能推动下去。
刚才大家也讲到了,说变频器本身就是一个传感器,但现在我们的风机我们只把主控连上,变频器、变桨根本就没连,现在我们就把变频器也作为地主,把它们都平级了,主控、变桨、变频器都一个级别的,你把它都接过来,至于我以后用不用那是我的事,你得让我从后台看到,我现在看不到变频器,我想看它通过主控看有限的那些东西,我想看的东西看不到。所以这都是问题。
包括我们现在建区域的集控中心那就有问题,有的厂家我不给你采,你要采,对不起,我就请国外的。我们没有办法,那我还要建区域集控中心,说白了用这个渠道我把东西都拿来了,而且是秒级的还有一些毫秒级的我们要一些数据。我倒是同意我们现在区域中心,还有集团层级的也在建这个中心,然后包括数据分析,大家都说什么挖掘、清洗,反正就干这些事,搞一个专家库,至于这个专家库智不智能,那都两说。数据都五花八门,刚才巴合曼的人IEC就一个标准,我不知道这么多风机厂家你们把那标准都标准都弄成一样的我也省点事,不然的话他在这家这个意思另外一家另外一个意思没法弄了。现在遇到的问题挺多的,我是非常希望像杨总的观点,就是把风机智能化了,风场智慧,数据挖掘,我在后台比如在集团这个层面就能看到这台风机有问题了,不让小故障变成大故障,将来影响发电。
这里我说的尤其是变桨,其实好多跟变桨都有关系,比如电池没电了,有的变流器卡住了。这个电器的问题虽然它这个故障率确实挺高,但是也非常危险,尤其变桨它一旦有问题的话。现在咱们每年10万台风机得有个三四台飞了,只是大家都不说,但现在好一点,微信直接出来,你不说也不行。
吴凯:谢谢辛院长。刘总。
协合新能源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刘瑞卿先生
刘瑞卿:关于刚刚说电器故障这一块我基本同意辛总的说法,我们基本也是这么个情况,变桨、变流,这我就不重复了。关于智慧风机、智慧风场这块我想说两点,因为我们现在底下谈智慧风机、智慧风电场,我觉得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智慧风机说我这个设备是智慧的,智慧风场在我的概念它是个风电场,不光有风机,连集电线路、变电设备都有,这应该是两个层面的智慧概念。
我觉得这两年确实智慧这俩词提的很多,在我们风电领域最近也是频频的听到。前两年风能展上也是智慧化风电,智慧风电特别多。我作为一个开发商来自协和新能源,我也能够很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主机方面的进步和努力。除了我们风机大型的由于竞争的激烈,越干越大,越干越高之外,这些系统,精细化的控制管理,包括现在智能化,智慧风机,我觉得我能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作为开发商,作为新能源我们不反对,我们是开放的,我们在关于这一块我们是相当于在挖你们的进步成果,享受你们的进步成果。你们把好的设备能够研制出来,推向市场,那我们肯定积极的去使用。当然我同意他们说这个可靠性,但是我理解一定是在可靠性满足的前提下去做我们智慧的进一步的提升。因为以前我们风机大家都说装在野外,装在戈壁滩上,它已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设备,原来不讲智慧,自动化,但现在讲智慧了,那一定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不能只是自动的动,你要有智慧,要有分析,要有判断,有自主决策,这才产生智慧,所以我想这个第一点就是设备这一块的智慧我们是一个开放型的,我们鼓励你,我们也赞成你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好的成果,好的产品我们肯定会使用。
智慧风电场这一块实际也有很多文章去做,今天我其实上午就来了,但是我没有看到,除了我们电网的能源局的可能很宏观一点的,但是风电场这一级的咱们分享的内容比较少,如果有人能把风电场这一块的智慧考虑我觉得更好。
吴凯:不能总这么多合规,国家搞大数据都给阻断了,没法搞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业主的领导来说基本观点是第一点,其实智慧是非常好的,并不反对,核心还是得落到经济价值,尤其杨总说的因为你花钱太多,我这个到底有什么好处。第二没学会走路之前别乱跑,坦率来说似乎现在在风电行业不通智慧就比较奥特曼,是有这个特点,我也感觉到这个特点。包括设备还有很多问题,赶紧规规矩矩干好事,多干活少说话。第四是有些基础工作还得干,包括电气的厂家别说一些智慧,包括很多信息、源代码整个都不是开放的,这就有点问题。
下面我们看看其实从智慧来到一个现实的生意,那就是海上风电,2020年国家说500万千瓦,今年其实第一年突破了100万千瓦,海上客观说远远看去,茫茫大海一片美丽,然后真正下去就会看蓝海变成黑洞洞的深海,在这里面对电器设备来说一定会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我们想看看几家厂家比如说缪总,我也统计了一下上海电气基本在海上广电占60%左右。
缪骏:上海电气做海上做了一段时间,应该说交的学费不少。今天可以跟大家讲一讲在哪些地方交学费。总的来说我觉得海上电气,本身我不是学电的,所以只能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海上空间非常紧凑,我们陆上把变压器这些放在外面,海上全部移到塔筒里面,那么你这个三层平台里面怎么布局事实上有很多的讲究,我也看到过很多厂家有不同的布局方案,考虑的点不一样,但有一些明显是有很多缺陷。比如我看到一个方案,变压器非常大放在中间那一层,几乎就是不可被更换,不可被维护,另外我们也碰到过变压器放在底层,结果上面是变频器,变频器水管漏水就漏到变压器上面了。
这是从细节考虑,从空间布局等等都不是有大问题,但是就这些细节讲往往这个标准上面也不会有明确的东西,我们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二个对于海上来说还是一个环境的因素,潮湿,盐雾还有不明的气体,在海上塔筒内部有一些不明气体会聚集,导致我们腐蚀特别厉害。这里可以讲一讲潮湿的问题,尽管有一些除湿剂但是也不行,我们写的很清楚,有一些在启动之前必须预热,但是往往中国人心态问题,尤其是我们的业主,你这个东西冷态直接一建,我们第一个风场入冬的时候,我们基本的制造,我们国内车间的制造装配水平不会比国外差,装出来的绝对不差,但是明明好东西被中国人心态,尤其是领导掌握太厉害,明明水温要达到30几度还是40几度,一个是水温的时间,另外一个是温度必须达到几个小时,把湿气排尽了就没有问题了,这个也是一个。
第三点就是说海上我们这里在谈往往会忽略的海上事实上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施工的过程,事实上我在多场合就呼吁我们不要去忽略施工的环节的质量控制,这个我是深受其害的,甚至我因为看到海上出了很多问题,我就把海上的一个项目就停工了,因为实在看到太多风险。我们继续整改在第二天把施工安装公司喊过来我们好好的坐下来谈一谈到底有多少问题。
里头有一些问题就是一个小问题,我讲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我们海上一台变频器就炸了,是一个垫圈,没有用我们原配的垫圈,因为垫圈掉了一个他就随便拿了一个垫圈上去,结果载流面积就有问题,结果海上很紧凑,地方也很小,一下炸了。为什么他不去拿一个垫圈,因为船回来不方便,这个很可以理解。第二个是掉的这个垫圈掉到哪里去了,我们后来形成一个土办法,三方出海前我们整机厂,包括安装公司,监理三方数好垫圈,垫圈一个一个数,一个都不多一个都不少我们今天出海。这就是海上我们交的学费,交的钱不少。
吴凯:但是您也得注意,掉了他不告诉你,就不装了。
郑大鹏:因为变流器这个是海上是最担心的部件,第一是变桨,第二是变频,就这两个东西,作为我们变流器的设计我们一直强调不管路上海上我们强调三个适应性,第一个是环境适应性,第二是电网适应性,第三是负载适应性,在我们这里就是电机适应性,其实禾望从一个注册资本50万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A股的上市公司,我们主要就是靠前两个适应性去把以前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一点一点的打败了。
回到海上,海上的确跟陆上有差别,比如环境适应性,大家老说盐雾,其实作为电子部件经过两次防护,只要防护做得好,变频器内部的盐武器不会有太严重的盐雾,但是潮湿是大问题。里面一定会有凝露,如果防凝露做得不好那些水就会滴到带电体表面上去。所以我们一般在风电变频器里面一定要设计变频器是防凝露滴水的。这是环境。其实从我们的设计上来说就是做微环境管理,怎么样让里面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微镇压,温度比外面略高,让里面不形成凝露,不达到凝露点,等等这些都是小窍门,其实说起来都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学问,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必须做到的。
另外像冗余设计,像海上风电该冗余的东西,控制电源甚至一些开关,一些支路,一些风扇都必须要做到冗余,出一趟海为一个垫圈,出不出?必须要出,出一趟海三千块钱就花完了,可能就是为一个风扇或者一个垫片。再一个是电网适应性,因为海上电网跟陆上会有很大的差别,现在都是交流的,都是高压交流电网,110千伏,220千伏,所以这个时候电网就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谐振出来,我们面对电网的阻抗跟我们陆上面对的阻抗,这个时候如何保持稳定是需要考虑的。还有下一步做到柔值的时候,这时候电网特性就更不一样,因为电网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大逆变器,电网不再是一个电网,它是一个大逆变器,这时候对我们的设计又要更改,所以其实海上风电的变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不仅仅是路上变流器的移植。
赵天意:海上风电上山下海是我们风电的趋势,施耐德不说在国际上,在咱们中国的海上风电已经运行超过7年,所以我们有一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海上风电就跟刚才大鹏说的一样,适应性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包括振动,包括凝露,这个从元件角度来说在做产品设计工艺上就要考虑到,但是工艺上考虑到还不够,必须要有专门的实验,IEC的实验,还有独特实验来保证元件在环境下的适应性。
但是电器产品,尤其是电器的关键产品它的功能其实起的是保护测量和我们说的通信功能,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让我们的海上风电尤其在使用中的时候,当我们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故障之前能够有效的预防故障,在故障中能够有效的限制故障,在故障后能够第一时间的投入运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电器元件在海上风电是一个最可靠的大闸,是一个大坝,而不是一个薄弱点。
譬如在故障中限制故障这一点,这个其实在我们做整个风机的低压系统中我们会发现,比如主控、变桨、变流等等,这里面有很多的二次元件和一次元件,其实二次元件和一次元件之间在连接的时候,尤其靠近变压器一侧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短暂放电,这些放电情况下如果一般的元件没有选择性的话可能会由一些小的二次故障引发了一次主回路合闸。施耐德我们有技术不能够保证最有效的缩短故障范围,这一点其实对我们业主和对主机厂包括部件厂来说都是蛮有必要的,所以我们一直说电器设备是基石,决定了很多高层建筑,所以说我们一直强调这一点,就希望从整个强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更加强健的。谢谢。
吴凯:时间所限下面咱们进入到下面一个主题,因为从海上回到陆地,最近尤其这次能源局明确提出来分散制,所以下面无论说海上一个风口还有说分散式,我们回到几位业主,杨总这边,辛院长这边,刘总这边,对于分散式有什么样的考虑,小兵本来就是在我们国家的南方主战场,对于分散式的考虑是什么?
刘瑞卿:分散式今年能源局下了一个文,所以提的比较多。因为叫分散式接入风电,就是接入点不止一个,所以叫分散式。我想这种希望情况就是分散式风电规模可能有大有小,但可能更多的是小的,也有可能比较大,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分散式风电的规模可能有大有小,但更多的是小的。
第二个我觉得现在分散式风电发展的比较慢的就是大家还在对集中式风电去做,其次分散式风电现在如果太小的话,它现在依然按原来的老办法去管理,那这个投入产出比就会不对应,所以大家的积极性热情也不够,所以如果想分散式大力的推广,特别是分散式 又比较小,规模又比较多的话,一定要改进他的管理办法,国家项目管理办法,要简化这个管理办法,便于分散式推进。
因为分散式很多规模比较小,可能投资商一定会更多元,不会像原来都是很有实力的,除了央企或者其他民营企业也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因为他资金规模比较雄厚,如果他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投资的人就会更多,怎么样把这部分人吸引进来,让他愿意投,我觉得也是个问题。
因为另外分散式它的规定只能接入325G以下,只能在这个下面消纳,今年能源局下了一个文以后,我们集团到河南一个县里面调研过,想开展,当时那个县里面一共有13个镇,有13个325的站,我们了解一下这13个站每年最大的用电量基本就在两千万到三千万的水平,这个地方就是经济比较落后,用电量很小。当时我们算了一下,如果你要装一万的风机三千小时全是你风电了,那就不可能。第二这个负荷曲线有高有低,风电可能在最低负荷下面去,否则的话你就会有限电,所以这个分散式风电一定要很好的研究当地的用电负荷,很有可能也会限电,如果研究不好,匹配不好很可能限电。
第三我觉得分散式风电也别都搞大的,一般大小结合,因为由负荷决定。像现在如果把600个、1.5的出来,也许弄到3000块以下,但是你便宜,也许也有竞争力,跟负荷匹配性更好,可能这都是可以考虑的。
辛克锋:分散式风电在我们集团也在考虑这个事,但是这个事为什么它就推不起来呢?我看到是因为什么?比如说跑前期的人我同样一个人,我跑了十台八台,我要跑一个正常的风场它的手续还很复杂,你要说手续简单一点我能跑得快一点,都差不多,我这一个人的精力是一样的。而且现在随着技术进步他能找到风场,等有一天他找不到的时候他必然就是小的他也得弄了。
从另一个角度假如说我这个东西投入以后运维也是个问题,十台风机再弄点人,这个可能从管理层面也不好弄,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我这个附近有一个集中式的风场,我在旁边再找地弄几台这种可能性还有。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跟刘总说的一样我们找一个县城,然后我划拉划拉多弄点,设一个点,这也能算过来账。但是这个分布式将来我感觉也是个方向。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融资还有些问题,就是一些银行他不太认同这种项目,集中式大风场他觉得这个行,但是他说你这十态八台他不干,所以融资也是一方面的问题,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归根到底一个是政策的原因,第二还是太小了,现在还是能找到大的,能找到集中式的,将来如果找不到也确实可能下一步是一个方向。
杨天宇:我个人对分散式能源是非常看好的,因为分散式能源不适合大型国企这种管理僵化的机制,但是我个人看好。
吴凯:你们是大而不僵化。
杨天宇:分散式能源我个人认为可能是风电发展的未来,在以后并网稳定性那块可能不像大风场那样那么大。客观来说咱们拿风资源无论是业主还是风电企业,其实资源都在有能力的个人投资者,所以这样分散能源可以良性发展。但是我非常同意前面说的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政策瓶颈,他没有落实,因为咱们能源局出了很多很好的意向,但是没有很好的配套的,一到具体就走不下去,包括怎么环评,怎么并网,怎么征地有很多说道,这个需要政策支持。一旦度过这个瓶颈之后就是你们主机厂了。
我提一个畅想,第一先提出经典机型,第二要可选定制化,比如我要提出分布式能源我心中有我自己的配置,但是要是我个人的话我要自己提出更好,我要懂行我就要提出,所以这时候才需要你们智能制造根据需求来制造,我认为智慧对这个才是有用的。
贺小兵:先回答杨总的问题,确实做分散式的话,因为今后的风机的量不像集中式规模这么大,今后的对运维,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就更高,所以刚才提出说要推出一款经典的,大众的少维护或者免维护的风机产品更适合我们的发展。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分散式的发展过程,我认为在上面地区大家都知道由于它的人口稀少,它的负荷各方面,包括资源也比较好,我认为山面地区的分散式应该没有什么可发展的空间。刚才吴总讲到我们南方地区,中东南部将是今后分散式的主战场,这是首先第一个判断。
分散式的资源,在南方中东南部的资源将会比现在搞集中规模开发的要上一个台阶。其实辛总那里我在上个月的月底的时候去了安徽新能源公司跟他们的项目经理探讨了一个项目,现在搞中东南部的资源5米以上都算好资源,但是现在在中东南部这些地区如果开发分布式的话,将会有更好的资源。为什么?我去他的一个现场发现就有五六个机位他的风资源是六米以上,说明什么问题?在中东南部的局部区域不做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还有较好的分散式资源,这个是第一个就是决定了我们今后分散式资源的可开发价值是比较高的。另外整个现在分散式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南方要搞平电价上网,如果不搞分散式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分散式会把整个基建投入降下来,没有升压站,线路短,运维成本低,道路相对比较节约,因为都是靠近镇,或者县等等周边,我们对整个交通运输各方面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这是从分散式的资源分析来看。
第二个从分级的技术来看明阳是最早做分散式的项目,在陕西的一个项目已经运行6年了,那是小机组11.5的,包括这次风能展咱们几大厂家都推出了陆上的大机组,3MW级别的,2.5MW级别的,甚至金风推出了4MW级别的,这些机组的大型化就带来分散式的阵地。另外机位少了过后,相应的会把更好的资源找得到更多,因为机会越多就能把整个平均数会拉低。
第三个大家都讨论了,分散式资源的投资环节被多元化,其实我走了很多南方地区,在县级或者是这些地方的民营资本是很愿意参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包括我们现在有光伏扶贫,实际上我们可以搞分散式的多元扶贫,像这样多元化的投资,或者多元化参与,使今后南部的分散式有一个迅速的发展。
吴凯:谢谢小兵总,对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内容来自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