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好消息接踵而来:震后第7天,与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一次签订价值12.44亿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合同。震后第10天,与印度DFPS公司签订一台5万千瓦工业透平合同。震后第12天,与华能公司签订13.65亿元火电和风电机组合同。2008年7月7日,山东电力基建公司与东汽签订了出口印度的6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供货合同,创造我国燃煤机组出口最大一笔合同纪录……
在地震后一年多里,东汽先后接到价值200多亿元的新增供货合同,其中10多亿元订单来自国外。这些订单传递着社会各界对东汽的信任和希望,支持着东汽迅速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屡创奇迹
一个遭受地震重创的企业,能够拿到合同不容易,完成合同更是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
震前甘肃大唐西固热电厂向东汽订了两台33万千瓦热电机组,原定2008年10月交货。但是,大地震让东汽的汉旺基地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机组配件被埋在废墟下,一些生产职工不幸遇难。
西固电厂的人很着急,冬季将临,他们还要靠这两台机组向兰州市民供热。东汽人更着急,他们不想因地震灾难而失去几十年形成的东汽信誉。
从恢复生产的那一天开始,东汽人就把完成西固电厂机组当成“头号任务”。在汉旺基地,余震不断,厂房危险,工人们就用角钢把房梁加固,打上斜拉线,准备好地震救生罩。零部件不够,他们就从其他机组上拆卸,实在没有,就去外面的关联厂家借。
工期太紧,工人们就两班大倒班,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昼夜不停,很多工人干脆不回十几公里外的安置点,七八个人挤在板房里的4张床上,眯一觉就开工。每到夜晚,周围一片黑暗死寂的汉旺废墟,只有东汽半山腰上那几个车间灯火通明,机器隆隆。
就这样,平时要两个月完成的总装,他们硬是抢在1个月内完成了。2008年10月,第一台机组按期交货;11月,第二台机组交货,虽然晚了一个月,但没有耽误西固电厂的冬季供热。
东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德阳周边地区租用30多处厂房,修建、安置设备,组织工人进行异地生产。锻热分厂80多名职工2008年6月就来到什邡的一个租赁厂房。厂房里没有通风散热设备,每个人都是一身汗,锻造的灰尘贴在脸上。“每天结束就像蒸了一次桑拿,只是用灰蒸的。”锻热人幽默地说。就在这样的厂房里,2009年,80多名职工完成锻钢件861吨。
强烈的地震使一些老技术员不幸遇难,青年在磨难中扛起大梁。叶片分厂“80后”技术员曾敬平,被埋在办公室的废墟里整整3天3夜。被“刨”出来后,他得知办公室6个技术人员有4个遇难了。小伙子强忍住悲痛,暗下决心:“师傅走了,技术研发不能丢,自己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白天,他在生产线跟着操作工一边生产一边探讨技术问题,晚上回家,拼命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加班加点跟操作工一起解决。很快,曾敬平就开始独立解决现场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曾敬平还进一步优化产品加工效率,改进加工工艺方案。如今,这个曾经的“菜鸟级”技术员,已经成长为叶片分厂的技术骨干,他正带领着更多的年轻人为我国核电叶片技术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史无前例的设备大搬迁
地震后,为尽快恢复重建,东汽决定把设备抢救出来,异地安置生产。这是东汽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搬迁,时长跨度达19个月,专门投入人员数千名。
东汽装备资源处书记、副处长王健回忆说,震后第七天,抢救性的设备搬迁工作启动。这是一场浩大艰辛的工程,单单汉旺生产基地就有1000多台(套)主要设备。金切、热加工、检验、能源等方面的设备分布在各个车间,有些已被掩埋。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遇到大雨天气,地处山区的汉旺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背靠大山的主机一分厂里的9米立车、15米龙门铣等重要设备将被完全掩埋。
面对这些立过汗马功劳的设备,东汽干部职工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抢救工作。地震中,焊接分厂的隔板车间损坏严重,万幸的是,当时在房顶下、行车上的铝母排,居然把垮掉的预制板挡住,这使得在车间角落里的焊接机器人免于这场灭顶之灾。
但要把它搬出来却绝非易事,危险的环境和与焊接机器人相关的几百根线让人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参加抢险的东汽人一合计,开来一辆大挖掘机,把整个挖斗翻过来,盖在焊接机器人的上方,为抢险人员和设备临时撑起一片相对安全的空间,在场的干部带着职工钻进去,经过连续不断的作业,最终成功将这个机器人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