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洋新能源的开发日渐红火。凭借比邻南海、背靠大陆的优势,广东正积极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日前,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沿海经济带规划》)对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海洋能源的发展作出了部署,提出加快发展沿海现代能源产业,推进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和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建设,打造现代能源产业基地。这给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海上风电运维装备市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以及产业化,已成为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看好的新风口。
A、海上风电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海洋能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是目前最理想、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海洋能资源包括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海流能等多种类型,在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海上风能的利用最为成熟,且已经初步形成产业。
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风速更大,湍流强度更低,风向更稳定,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海上可利用的面积广阔,安装大容量单机机组更容易,而且海上风电场往往靠近能源需求较大的沿海发达城市,可避免长距离输送的损耗。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能储量在7亿千瓦以上。自2007年我国首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渤海湾正式并网发电以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590兆瓦,累计装机容量达1630兆瓦,比2015年增长了64%,仅次于英国和德国,位列全球第三。
我国政府也对发展海上风电进行了部署,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上述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
广东既是沿海省份,又是对电力有着较大需求的经济大省,在海上风电发展方面拥有先天优势。有数据显示,广东拥有数千公里海岸线,近海风能资源量接近1000万千瓦。从长远来看,随着深远海风电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广东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根据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将大幅提升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超8000亿元。
事实上,广东海上风电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并朝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链的目标进军。目前,广东已经先后明确了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等两批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珠海、阳江、揭阳等沿海城市纷纷部署发展海上风电。《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广东海上风电力争建设投产100万千瓦以上。为了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健康发展,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专责协调小组。而《沿海经济带规划》则进一步明确,将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加快珠海、汕头、阳江、湛江等近海风电场开发建设,重点推进珠海桂山、阳江南鹏岛、阳江沙扒、湛江外罗等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探索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B、各有分工错位发展
广东海上风电的发展给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良好机遇。秉持广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一贯以来“错位竞争”的优良传统,广东海工企业并没有“一窝蜂”涌入,而是与海上风电装备领域的企业各有分工、各扬优势。
广东明阳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大风机、叶片等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商,也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正重点发展以风力发电、大型储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风电安装装备建造和维护基地,完工交付了华南首座风电安装平台“精铟1号”。
此外,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还积极完善产业链,推进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精铟1号”关键配套设备3600吨液压插销式连续升降系统由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800吨绕桩式起重机由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龙穴厂区建造,该公司在2017年又先后承接了3台套大型绕桩式海上风电安装起重机订单,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拓海上风电安装设备市场。
有远见的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已将目光投向海上风电运维市场。与海洋油气平台类似,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后,需要进行相关维护,才能保证风电场的持续运营,如备品备件、风机耗材、机组大修、机组防腐等,当风机大部件发生故障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则需要使用专业的大型作业装备如专业运维船舶、平台等进行辅助维修。
业内专家指出,海上风电场运维船舶需要具有强大的起重能力、装载能力,特别是要具备良好的动力定位、波浪补偿等性能,能抵抗海上风浪,保障运维安全。运维平台主要供运维船在非工作时间停靠,可用于作业人员生活、休息,使运维船不受潮汐的影响,同时缩短运维船到达风机的时间。据了解,目前黄埔文冲已经开始涉足海上风电运维装备领域,积极参与运维船舶等相关设备的竞标。
C、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
2017年我国南海有何引人瞩目的能源事件?毫无疑问是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功连续开采。
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项目于2017年5月10日点火,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在稳定气流、环境安全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创造了试采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的纪录。
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最主要的分布区,根据最新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大湾区内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前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在资源数据、技术支撑以及成功的项目试采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及产业化进程。
此外,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目标靶区的高精度勘探技术体系,并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重点目标区进行了应用示范。
《沿海经济带规划》也提出,将全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和商业化开发,规划建设南沙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码头和基地。通过建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勘探开发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到2025年形成稳定开发能力。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也引起了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关注。作为一种与石油和天然气完全不同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较为独特,与海洋油气勘探开采相比,开采技术难度更大,所需技术体系和装备也不同。
从油气装备市场情况来看,国外大型石油公司、海工企业长期垄断国际油气市场,从设计源头就限制了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选择权,诸多关键设备指定国外供应商,导致海工装备利润率难以提高。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是一个全新且几乎空白的市场,我国企业能否抢占先机还存在不确定因素。
尽管我国在海洋油气装备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但在装备基础设计、核心模块和设备设计制造等方面,依然受制于人。不过,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领域,神狐海域的成功连续试采,表明我国目前已经处于“领跑”阶段。那么,相关装备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是否也能够以此为契机,掌握主动权,赢得“领跑”地位?
有业界人士认为,广东凭借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方面的领先优势和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同时依托自贸区的各种政策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技术、创新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可在省内合适区域建设围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全产业链聚集区。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如果能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以及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业内专家提醒,装备制造业在整个资源开采产业链中处于下游,而目前的勘探技术、试采项目等均只是产业发展的前期准备,天然气水合物产业还需要等待市场的验证和认可、实现商业化后,装备制造才能提上日程。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装备的研发制造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