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风电后市场专题研讨会”,于2018年6月13-14日在上海市召开。
来自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靖、 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任广金、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霞威、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立云、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交付与资产管理部总监胡宾、明阳智慧能源股份公司总工程师 贺小兵、 重庆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兰、北京优利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琛、上海探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辉等多位企业家,在13日下午 ““智能互联 智慧未来”对话环节,就风电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展开讨论。
以下为发言内容:
张文忠:今天参与我们对话的九位嘉宾,有三位是来自于整机主机厂的运维公司,有远景、明阳智慧、海装,这三位是整机厂背景的从事运维服务的嘉宾。还有两位第三方专业做后市场的,分别是优利康达和上海探能。最多的有四位是来自于开发商电力企业,当然他们主要工作也是风电厂的风电的运维,是安全生产的节奏。先从少数的开始,只有两位嘉宾的,上海探能和优利康达,你们是今天代表,也是一方,但你们只来了两位,我们先把时间交给你们。观点尖锐,表达生动,时间尽量控制。
万辉:我们做互联网方式和传统的备件采购融合的过程当中,确实碰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从2016年6月18日上线到今天2018年6月13日整整两年时间,每步都是去趟,我们更希望我们的业主,既然你们有痛点,既然你们有需求,希望你们胆子放大一点,步子放快一点,拥抱互联网。
张文忠:你们也可以提一点要求,接下来让主体客户回应。
黄琛:从行业发展,我们必然的趋势就是要做一个互联网式智能式的设备,或者是运维。在这些方面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商,在这些年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确实有很好的一些合作案例。比如说我们跟中广核做一些风机的治理整改,利用数据化的驱动,发现问题共同去分析数据,找些问题,也有成功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大家都在推各种样故障的预警、诊断。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我设备本身有问题,没有被解决,那这种情况下,我们靠数据去预警它会有困难。
第二,如果我们的数据不是基于一个良好的运维状况,就是让风机在良好的运行状况下得到的数据,可能也会误导大家。如果我们真正做预警,或者是大数据,或者是想做到无人职守、少人职守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硬件的问题和运维质量的问题,这个是不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在大数据方面,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也碰到一些很大的困扰,数据很多,整机商有各种各样的监控系统,我们发电集团也有自己的集控系统,都在管理。但我们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是不到位的,或者我们没有做好共享。如果大家更开放的去拥抱互联网时代,那我们的数据应该是开放的,因为任何一个数据,如果不在站在大海的池子里面去分析他,可能都会被误导,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做更多的贡献,特别是在现场运行层面、执行层面有很多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得到更好的平台的机会,更多的数据,可能我们会为大家提供的服务更到位。而且这种服务的到位,导致的是大家的预测模型、大家的机组生产状况也好、功效也好,都会大幅度提升。我一直认为我们的风电行业一定会进入预防性维护的状态,减少人为对他故障的干预,更多地利用空窗期做我们真正做的事情,这样承接面对我们平价上网或者竞价上网的时代,这是我一点小小的观点。
张文忠:刚才两位有万总的直爽,也有黄的总的委婉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协奏曲。万总是感觉业主这边在互联网时代因循守旧,没有真正的利用互联网优化我们的采购,然后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我理解万总是很直接的提示这个问题了。黄总主要讲数据共享,你希望第三方帮你进行数据挖掘,然后预警,可是你好多数据又不愿意,觉得我们电力系统、安全、数据的防火墙,种种的保密制度等等这些方面可能形成一个屏障,还没能够有效地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更谈不上行业内的共享,这个可能是黄总提到的一个痛点,只有提出问题我们后面才可能分析问题,然后来解决问题。刚才讲的非常尖锐的樊总,回应一下,这两个问题选一个谈谈你的观点。
樊立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今天这个后市场备件和储备的采购,我们探索的不能说最早,也算是前沿,刚才谈到让我们大胆去拥抱互联网的时候。对我们风机、备件来说,我们是计划采购,买回来不一定用,有的买回来十年都没用。后来跟齿轮箱厂,他包括所有的齿轮箱都储备好,不用买回来,我知道哪有齿轮箱,我们提前吊吊车准备更换之前让他们给我发货。我跟金风、明阳做易备件,相当于不能把超市搬到我们家,但是超市里的东西用什么买什么,这样就是不用很多库存。但要集中主机厂,其他散货通用的备件,后来和上海探能干了这个事,在一起配合了两年。今天网络采购正式在我们公司实现了,在他们的网络上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我们的备件可以直接有卸厂缺什么直接点击,就像京东一样,直接发货,这边结算。模拟运行,5月末的时候由于公司有其他的一些人员的变化,这个事稍微推了一下。信息共享和信息共通对行业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能源最大的特点,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人都认识,不像火电厂只认识集团自身个别火电厂的人,像我们新能源每次开会几百人基本上都熟悉,利用户都熟悉认识的关系,可以把信息共享也用到互联网,用到我们备件储备,后服务里面去。现在难的是我需要什么,别人不知道,别人想提供什么,我不知道。只能导致我们自己买回来,用的时候备着,不用就废掉了。这种网络公司,对于我们来说成本也会降,储备的商品多了,他的零售价就会低。
张文忠:樊总大胆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采购,备件信息的共享,在这块大家还是非常看好的。还有一个问题黄总提到关于信息共享的,剩下的三位你们只能选这个题了,不能面面俱到的,谁表示回应一下。
董霞威:一个是有要求,特别是听了秦所长介绍以后,我在下面也挺有感受,智能化,万物互联这是一个趋势,独立是不能生存的,就像我们电力系统,风光水火储谁都离不开谁,今天虽然说的是风电后市场,其他的都一样,风电独立是不能形成电网的,从根本上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需要共享很多的资源,去把这个特定的源、网、荷联系起来。我们一定要协同,一定要共享。
我们作为业主也不可能那么保守,刚才也谈到了物资管理方面我们也走出了一步,有我们电力的物资管控平台,我们也算走在前面了。其他的技术方面也跟其他同行一样,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共享的东西。我们作为风电行业,在国内算最大的公司之一,现在叫国家能源集团,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值得大家共享东西。现在谈到其实有很多还没有共享到的,这个是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受到传统行业形成观念的挑战,比如说秦所长知道的,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这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大家只要努力,只要有更多的机会互相探讨,我想共享更多的数据会马上到来。谢谢!
张文忠:从我跟董总多年的接触中,董总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愿意分享的一种风格。他又是老总,他的这种风格一定会带到他的企业里面,由这个企业做示范,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的共享,互相的协作,这种风气会越来越好的。刚才说到三家主机厂,主机厂的运维单元的嘉宾来到这里了,他们也有很多好的观点,今天我们还是聚焦智能风电、智能运维、大数据、人工智能给我们的未来能够带来哪些红利,我们能够怎么借助好的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我们风电的发电量、运维水平、社会的健康水平也好,能结合到我们风电这里来,可能我想你们应该有非常好的观点。先请胡总来。
胡宾:作为主机远景厂家的代表,我个人经历更多职业生涯是在业主单位,有超过十年的运行经验,现在在远景负责整个运维和后市场。我尝试结合两边的职业体验,从厂商的角度来说一下对互联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首先我觉得互联网是解放人的,那我们风电做运维的人很辛苦,都在跟社会脱节的穷乡僻壤,与社会与同事单独相处。从厂家的角度看互联网,为什么拥抱互联网,风电总的运维包括总务的平台和人力中心,风电场是分散布局的,包括整个分布式的管理网络,在我末端的是支撑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从这点来说,虽然风电这个行业,诞生的时候,跟互联网关联不大,但他本身的这个运维的基因就跟我们互联网总部平台、分散式生态系统在模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从设备本身来讲,我们谈大数据时代,谈互联网时代已经谈了很久,但始终被数据的真实性,被数据的完整性所束缚。应该说走到今天的风电,我们的数据的前馈反应,特别是对激光雷达,而不是后馈的反应,我们通过全像智能化的传感,很多跟用户是有关的,很多都可以通过廉价的智能化产品集成到我这里,我有足够的增值,增值的完整度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挑战社会的极限,挑战工程的极限,在挑战极限的时候我们也在整个风电政策环境之下逐步的在走融合,包括从气象数据、电网的监管、客户的服务和我厂家的输出,形成一个融合,产品的融合。所以互联网的拥抱,我觉得一方面是从人性的角度,怎么样通过我们的模式来解放我们的风电人,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产品的角度,怎么样在目前的互联网的条件下实现我们产品智能服务的客户价值体验,我是想说这两点。
张文忠:胡总的发言和我们秦所长的演讲互相呼应,而且有一些具体的思考,对我们整个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或者视角。接下来我们请贺总讲一讲这个是智慧能源,必须要有智慧的高度。
贺小兵:非常感谢,我们现在讲的是智慧能源,我要讲两个观点,就是智慧能源,我们的智慧风电最终离不开智慧风机。在很多场合都讲了很多关于智慧的东西,但如果没有风机本身的智慧单元连在整个互联网里面和智慧能源里面,整个系统是没有定义的。现在说都在打造智能风机,跟大家分享一下明阳智慧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最开始引进风机,引进技术的时候,风机制造的时候,可能风机就是一个机械设备,风速、风向仪、传感器、温度之类的,但现在风机里面有成百上千个传感器了,不光感知自己运行的状态,也要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资源的变化,然后我适应整个运行的要求。
那么整个风机相对感知到刚才说的互联或者是感知,有了智能的风机之后,它才能够对我们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传输到整个集成控制。简单举个例子,明阳在抗台风这块,大家都知道做了很多的工作,现在都知道,抗台风就是做的比较结实一点而已,但是抗台风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智慧的感知台风路径的变化,强度的变化,风机适应它的变化,这里面就有互联网数据互动的过程,我能够感知台风的强度、路径、风向、风速,那么风机对应的,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相应动作,就达到风机在台风的条件下,能够有一个安全的状态。我刚才讲就是我们智慧能源里面,要有一个智能的风机。
大数据这块,一说大数据就是数据。我觉得我们在中国的风电大数据,欠缺的就是标准。我们现在数据交换、数据访问,包括数据的识别或者是分析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现在主要就是我们在定义大数据的这种数据量或者数据的格式,或者数据的模式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明阳有定义自己数据的各种格式,可能有数据、视频的,远景有他的定义方式。但是要把我们不同厂家的数据传输到业主,甚至传输到备品备件那边完全没有统一的数据定义的格式,所以做起来大家都非常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把大数据应用好,可能我们在大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定义上,可能要做这方面的前瞻性的准备。比如说我要定义风机之间的数据交换,风机与其他系统的交换,数据之间的交换,哪些数据要传,哪些数据不传。刚刚还在跟华能的同志交流,我风机不是所有的数据都传到集控系统里面,因为有些基础的数据自己就能处理了,这些数据传到集控里面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要用得起来的数据才是宝贵的,才是真正的数据,才是对我们搞智慧能源引用的数据。在大数据这块,整个行业,大家要利用集体的智慧,智慧不光是风机的智慧,还落实到我们人的智慧。我们在大数据的标准,包括我们的协议,包括传输协议,或者是读取协议,甚至我的存储协议等等这块,尽量的有标准或者规范,我们定义好了之后,我们在整个大的数据平台里面就能各取所需。
张文忠:我们标委会的王主任在这,可能又有一个新的标准又要立项,关于数据的标准化,之前行业里大家也有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源头上要把整机风机打通,到了用户这边就会沿用下去,大体上是这么个思考,刚才已经有两位整机厂的嘉宾发表了高见。开发商这边感触也很多,我们的想法也是经过思想的碰撞之后,也会有很多新的观点。特意介绍一下来自中广核的李总,中国的风电第三大开发商。李总之前从事核电,在核电干了很多年,现在加入到风电这个领域,而且说到了这边以后感觉非常开心,工作的非常好,就从核电,我想待遇社会受重视的程度比我们风电要高出很多,李总加入到我们这以后,而且非常的高兴接受这个岗位。
李靖:万物互联的时代是一项在能源领域有个非常典型的特征,能量的高密度向能量的低密度转变。能量的集中管理向能量的分散式管理转变,这是个规律。能量密度最高的,现在可行的方案,当然是从长远来讲是核聚变据说是中期解决方案,但至少还有三四十年,我们估计是这样。那么核电的能量是最高的,但是有个安全性的问题,安全是核电当中最高的要求。但是我们风电太阳能的特征却代表了能源的未来,能量密度虽然低,但燃料的边际成本低,可以广泛地推广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所以说这种分散式能源供应方式就适应了当前的时代,未来能源的主流方式就是可调控的能源,风电+太阳能+水电,可调控的能源方式,这就是战略方向。在这个能源方式下一定是个能源互联网的形态,大家也不要怀疑。一个信息化的能源互联网的供应方式就是我们未来电力供应模式,让我们拥抱那个时代,加入到这个行业,拥抱这个时代,为这个能源互联网作出你的贡献。
张文忠:从事过核电的专家再看我们现在的可再生资源,他的视角就有比较高的认识,这个提出来就是未来的能源,电力供应主要的以风光电为主题的格局,再加上互联网在中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个思路恰好也正是秦所长今天跟我们分享的,就是可再生资源+互联网。这点大家非常的认可,特别是现在风电、风火都出现新的挑战,环境变了,尤其是去补贴,像这种背景下,对我们这个行业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有一句话,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刚才李总提出来未来的趋势是不需要怀疑的,这点对大家以后选择我们的业务,选择我们未来的职业方向,甚至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职业定位都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还有一位来自海装的,也是美女嘉宾,她代表我们整机厂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
王兰:我理解我们的智慧风机就是要给我们的风机,让它充满智慧,或者赋予它智慧,让它自己感知自己是什么样的状况,自我诊断,自我预测然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电,这样才能给我们的客户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个智慧不仅仅是给风机的,包括我们风场发电量如何提升,需要我们的智慧风机如何感知自己。实现智慧的前提是需要大数据的,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它没有来源。
在这里我也提出来有自己的一点困惑,就是目前海装也有一点困惑。就是我们每个主机厂家都是自己只能共享到自己的数据,谁拿到这个数据最多,或者谁装机量最多,谁的数据、谁的样本就要多一些,可能分析的结果,分析出来的预测就要更准一些,这个行业刚才最开始提出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行业还是需要秩序和标准,大数据也是一昂。我们接入的秩序,或者共享的秩序和标准,这是我们无论是主机厂家,我们的第三方,我们的运维公司,包括业主我想这都是大家需要的。目前海装的做法,我们接入的也只是我们自己的数据,通过自己的数据分析,我们从前期风功率的预测、微观选址一直到实时监控、自我诊断、故障的分析,后期整个发电量的提升。刚才听了秦所长的演讲,作为主机厂家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现在做的只是我们想要的,但真正客户要的是什么,客户想的是整个风电场怎么智能化去管理,怎么真正的实现无人职守,不仅仅是我们机组的无人职守,风电场如何进行无人职守,我想这也是我们主机厂家也要为客户所想到的。对整个风电厂的发电量如何去控制,每个机位的布局,根据风机的运行,他的智慧运行怎么对这个尾流这些进行控制,怎么让风场的发电量发挥到最优,这我想是我们客户需要的,也是我们主机厂家应该做的,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就是主机无人职守,我们的风机健康运行,不要出现重大的恶性的事件,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张文忠:越往后发表的观点可能越精彩,刚才我们更多地讲智慧、互联,我们后面可能还要讲到协同和合作,协合能源名字就叫协同合作,任总还没有发表高见呢。
任广金:我是第一次参加今天这个会议,认真听了每位演讲者的演讲,简单发表一下我和大家不一样的观点,让在座的提提精神。现在智能全社会都是智能,两个字都用滥了,参加光伏展,都是智能,这智能那智能,真的智能吗?我在我们协合新能源我们做了五年开发,开发风电场,现在做了三年的风机维护,真正到第一线运行维护,中国所有的风机我们都干过,从2008年的750到现在3MW的风机都运行过。但风电场的特殊情况确确实实要拥抱智能互联,要协同互联网,要打造整个生态圈协同。
但是现在风电场那么偏远,我们的人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工作,确确实实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整个行业离职率蛮高的,就是运维人员。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大家提出来集中监控、大数据、智慧运营系统都集中起来,我们要有200万的装机火电,你敢搞无人职守吗?风电搞无人职守是势在必行的,环境比较艰苦。说到协同、智慧运营,首先这个风机,一定要提高风机制造水平,这是关键的,这也是投资商所关心的,我关心你风机质量高,一年半载不用服务一次,那就更好。今天在座的要增加信心,你们第三方运维是有前途的,希望我们的风机企业在风机制造上多下功夫,把我们风机造成国际一流的风机,少出毛病,咱们的第三方运维也省心。
张文忠:我们仰望星空很重要,脚踏实地更重要。智慧风机是我们的梦想,但现在皮实的毛病少的风机是我们的最爱。这时请你们向台上的几位嘉宾,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现在开始征集提问的嘉宾,大家举手。叶总是行业的资深专家,来自云南。
叶总(华能):现在大家都在说智慧互联,但是现在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咱们的数据是封锁的,首先是风机厂家向我们运营商就封锁数据,他是一个黑匣子,没法运用他的数据。现在有很多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分立的,大家没有完整的数据标准,如果没有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的情况下,没办法做到大数据分析,甚至更广泛地去使用这些数据的。我想问一下主机制造商这几位代表,你们觉得什么时候这个黑匣子可以向运营商打开呢?
张文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
胡宾:大数据首先还是标准化的问题,各个厂家之间,设计规范和要求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国外的血统,然后在设备的向高级化、大叶片、低风速、高海拔这些方向发展的时候,应该说大家又有不同的技术路线的选择,回到刚刚提的问题,我们各个厂家之间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的标准一致性本身可能并没有走近而且有拉远。但同时业主也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风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健康性,所以风机厂商,大部件、小的备件也好,你的失效率是怎么样的,你的亚健康度的分级分层管理又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几块可能还是需要借助行业的力量、协会的力量把我们生产厂家和业主以及我们第三方的一些诉求能够先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带动我们的大数据的平台应用化,没有标准,没有这个规范,那我们其实在整个国际的话语权上可能对我们长期来看是不利的,这也是我们主机厂家互相之间想说但又说不太响的,也不敢大声的一块。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张文忠:胡总的发言还不够解渴,他提到了我们行业,标准化、数据格式的统一这块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就是你那个不标准的,那个有个性的数据能够给用户或者行业先让他共享,然后共享了之后,我们发现了互相之间缺乏标准化,然后我们再来推动标准化也是可以的。
李靖:补充一下,代表开发商做一些补充。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像法国EDF公司,他将近2000万的风电,他是怎么做到一个主动式的,无人职守,他怎么做到的?这当中最核心的还是很值得研究的。质量管理大师说过一句话,叫以合作代替竞争,共同创造优秀的产品,服务于客户,才是最佳制胜之道。这个可能在传统工艺上看不出来,这种共享型的,万物互联的这种新能源时代,这种理念是胜败的关键点,去欧洲在新能源领域差距不是缩小,是在拉大的。我们每个节点上都有信息孤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张文忠:援引古今中外,我们的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发展速度世界第一,但一些重要技术上是落后的,甚至有的差距还在拉大,我们从源头上还在整机厂,源头在你们这里,你们做出的风机有没有这种胸怀,尤其是领军企业,今天坐在台上你们所代表的公司应该是我们风电整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有的还没有坐到台上来,在场你们应该有这种抱负,有这种担当,率先把你们的数据,当然核心用户,就是你运行的数据,我们怎么跟他进行互通沟通。这个时候集控系统为了应对不同的机型要做很多的事情,要搞很多的变通,但是在国外可能就没这么复杂了。这件事情我是呼吁,尤其是龙头企业,你们已经走在前面了,你们的东西还怕别人模仿吗?别人再模仿他也只能在你的后面,这块的胸怀和担当非常重要。
汪娟:我是风之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汪娟,在风电行业我是比较资力浅的小辈,对智慧物联这个话题我比较感兴趣,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在座的几位嘉宾。刚刚大家都说到了很多数据共享这个事情。我来看的话,数据共享并不是阻碍大家智能互联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像现在人工智能的实现,比如说德勤的机器人让很多的税务工作者失业,比如说远程医疗让我们医护人员的资源得到有限放大。在风电领域有没有这样的先进的技术或者应用引进进来。比如说快备做备件的尝试,这也算是互联网的应用。但在人工智能这块怎么引进?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实现了,风电无人职守也实现了,前端工作人员不用那么辛苦爬风机,是不是带来很多人员减少,对国企说进一个人很难,要出一个人人工成本和智慧实现的成本对立起来,是不是会成为阻碍大家实现智能化的障碍,或者大家是怎么考虑的?
李靖:刚才这位女士讲的担心我也理解,大家觉得一旦智慧互联网都不用人职守了,那不失业了吗,那我们未来工作怎么办?你去琢磨一下日本,再去看一看欧洲,他们新的产业方向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消灭了现场值班员的时候,不是消灭了一个岗位,是解放了生产力。也就是说他会做更加高级的对生产力更加有促进的工作。比如说我高等级的大部件的运维、维护,有些维护工作是没法用机器完全替代的,那么可以提高他精细加工的能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匠。讲的直白一点,我们现在叫“规模大、管理粗放、技术还不精”,明白人眼里一看你中国差的还不是一般的距离,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来改变的。
汪娟:我们现在有没有一些比如说人工智能化的尝试,除了我们CMS对风电的监测,除此之外,后市场的运维有没有一些新的方式,比如说远程的支持、技术支持有没有引入一些新的技术进来?
贺小兵:提问非常有意思,就像刚才李总讲的,我们现在风电虽然十几年了规模上已经做到第一了,就像提的问题一样,我们在智能这块起步还是很晚的,还在起步阶段。就像刚才讲的,我们有这个信心,有这个决心去做这个事情,包括明阳智慧能源我们这家公司也一直从最初的一个生产制造商转变为我们在中国能源的提供商这方面在转变,这里面相当于就提供了更多的有关高技术、高技能,包括智慧能源,就智慧控制。刚才已经举了抗台风的事情,如果按照我人去管理的话是没法管理,一个区域台风来了,可能是几千台风机,我们不能单独去控制它。现在就是给它一个智慧程序,给它一个模块,能够感知到整个风的变化,应对抗台的策略。
现在整个控制程序,按照以前风机的控制程序,可能风来了,我们测到风是什么状态,环境是什么状态,就去响应他的变化,但现在我们控制程序已经有一种判断叫预感知的能力,我可以根据整个的环境和风之源变化的趋势,提前预判,通过专家库,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提前上风机去有一个动作去响应环境的变化,或者资源的变化,这就比以前的风机更智能了,以前是被动型的,现在是主动式的,能够感知风机变化的智能风机了。现在在智能化这应该是第一步,可能后面还有,包括刚才讲的单台的智能,将来工厂的也能做,风场群的控制,每台风机和每台风机它也可以进行数据交互,把第一台的风机数据也可以告诉最后一台风机,现在开始利用互联互通的技术在应用。
樊立云:大家都在讲智能,但从制度限制我们不能马上应用他,为什么不招标,为什么在快备上买?这两年我想用招信息的方法,刚才说数据共享,新技术共享,如果你自己弄出预测的东西,我预判风机多长时间出现故障,你把这个东西告诉别人家,别把这个技术守在自己家里面,你一个人玩不起的。
张文忠:我替台下的嘉宾提一个问题,问题是想问给樊总的,在开始表达的观点的时候就引起台下的掌声,要很快地平价,很快的风火同价,对于风电是毁灭性的,大体上是这么个表达。这个跟我们今天主流的声音,产生了很大的反差,现在行业里面一片乐观,有的提出来甚至可以更早,更快,有的提出来要低于常规的,甚至有的时候就像打电话一样,过去一个月电话费几百块钱,现在几块钱,甚至可以免费打电话了,那这样电可能像电信费一样快速下降,乐观的观点充斥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樊总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不同的声音。问题是这样的,你讲这么困难,要实现,因为它不公平,还是难度太大,这样会让风电没法搞下去,到底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樊立云:这个事是我一直在想的,上午祁秘书长做的报告里面有个数据,要想达到平价风机要转3000小时,现在好多限制,我们连2000小时都上不去。再一个一年转3000小时风机扛得住吗,风机维修费用和保养费用的增加对收入是不是又是个影响?风电行业呼声很高,打击力度很高,谁知道明天还出什么招让我们掏腰包?说不准又出个幺蛾子弄一个拼装。风电行业前几年运营商日子刚刚解决了温饱,非要跟我们讲究营养价值,过去都在赔钱,现在刚刚好转弃风限电少了一点,我们刚刚感觉利润好看了,集团稍微有点脸面,来(高穿)花一笔钱,限电比原来限电少了,但行业里面有没有真正的扶持。我曾经提过死亡价值。我也觉得好东西,先进技术值得宣传,但大家不要吹得太厉害。老是说我们还有新技术,甚至有的主机厂家说我现在的价格还能降20%,你凭啥这么说,你再降20%,铁白给你啊?别凸显自己牛逼,然后把行业打击了。大家说评价上网、竞价上网,我们不要做一个青蛙,你说这个产业链跌价下来,那0.24元没了,所有产业链共同分摊了,只不过没摊死,各个产业链的环节都摊点,本身有0.2毛钱电价日子才刚过好,还是提前进入,我想能拖一点是一点。谁能为我们风电作主,谁能喊一句话,让这个企业活得健壮了以后再杀,我是这么个观点。我们自己把自己行业里面的事,谁给我们呼吁去作主,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说我们有很先进的技术,都说能降价,是把很多安全系数去掉了。一个风机能省40方混凝土,我觉得他把1.5的系数降到1.0了,甚至把多少程度的叶片弄薄了,这是将来行业发展一个灾难性的成果,不要说我可厉害。
张文忠:台下抱以热烈的掌声,樊总讲的生动幽默的话语博得了大家会心的笑。
李靖:我相当程度上是支持樊总的观点,我们应该争取平价,但一直这么高速发展,国家给你补贴,但确确实实我们这个行业是要呵护的。很多中间成本是很高的,中间交易成本很高,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信把设备制造阶段、施工阶段到运维阶段,整个全过程的交易成本打开来看,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海外很多先进企业他能做到第一,他就是中间的交易成本低,而我们要降低中间交易成本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智慧互联网,口号很高,新技术,人的思想的改变,中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制度的改变、标准的升高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调整,我们还没有调整到位就被拍死了,那是不行的。
樊立云:有可能现在说评价上网,2020年或者2025年用户侧、发电侧评价上网,我感觉是国家在探我们的底,我们千万不要漏底。
张文忠:刚才李总讲的实事求是,我稍微举个例子,李总讲到的交易成本,我们现在常说的非技术性,李总的概念应该更广一点,我简单来讲,我们要建一个风场,中间有很多报告,报告越来越多,原来跑前期编两个,一个是环境影响评价,一个是土地也要编个报告。现在有水土保持、安全性评价报告、社会稳定评价,可能还有,但我知道有这么多。我们想一想,建一个风场,就二三十台风机,在那个地方对社会稳定性就多大的影响,而且必须写,写了这个报告以后它就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我就没有影响了?这个报告写完了,有关部门觉得我管了,已经管过这个稳定性了,钱是花了,时间也用了,最后报告出了那个地方就不会不安全性了,这个也是个社会成本。刚才总讲到了,我们过去低穿刚刚改完,高穿来了,而且我们特别担心下面再来个平穿。秦所长来自电网搞了很多标准,亲所长在,他最有发言权。
这个电网对我们风电场技术的要求,电压、电能质量、还有调解能力,无功的、有功的调整能力,还有故障穿越,未来可能有调频,一次调频,就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有些还是必要的。樊总提出来电网提了好多要求,是不是未来还会有平穿,这个是有担心。但是尤其像陕北地区,可再生资源风光能源还要发展,比如说在甘肃、内蒙、新疆,我们有大比例的可再生资源,这样对电网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要适应就要成本,就要投入,要投入了以后这个电价还要再往下降,这对我们来讲是双重受打击,等于是两面夹击,是有两难的选择。
秦世耀:其实去年把为什么要提高穿,在哪些地方提高穿,给大家做了汇报,跟能源局领导对这个事进行了沟通。这两年一直围绕东北做了一些工作。包括领导体制,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最开始提高穿的时候,是没有提的,中国电网最大的区别就是特高压,有高穿。特高压在送电过程中,由于雷暴会造成百毫秒,电送不出去,这个时候传输系统就有问题。我在换流站,这个电不可能瞬间退出去的,会顶高的。在百毫秒就恢复了,马上东北要发下来,现在能送到650,就是新能源。对电网冲击有多大,一个省的负荷有多少?一个省常规负荷就600。说经济性,为什么在全国推广,大家拿出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今年的数据和去年比,到今年5月份没有一个是过10%的,大部分是由这条线路来承担的。为什么拿这个做工作,为什么没拿九泉的项目,拿这个电网根本带不满,如果做这条线路可能对大家影响会比较大,但这边要求高穿了,从业务来说,如果一年让你多发几百个小时,这点成本应该不算什么成本。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真有什么需求,而且能给你带来负荷,这个真的不算什么负荷,这个改造费用做了测算。一年给你解决的小时数不是一百个小时,这个账能算出来提要求没任何问题。虽然现在提了高穿,虽然很多地方高穿要求了,但并不是对所有地方都要求了,我们对送端有要求,如果西边解决输送能力,我能给你带来收益,电网一定会进行沟通,如果我能给你带来收益。你能送多少,我都能认,没有高穿能力,我能送200,你只能到这个能力了,没问题,我按这个能力算,你到1.3我给你送500,你能承受多少,我就这么来给你算,这个账都在这摆着。这方面主要大家信息共享,要沟通。高穿不会是对所有网的要求,但某一天这个电网更加密切了,可能到了40%、50%了,这个很难说有个标准,但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但未来肯定是个趋势。
张文忠:感谢一下秦所长。业主要额外让我们投入这么多,电网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今天讲的逻辑就是两个逻辑,秦所长讲我让你做高穿,目的让你多消纳,我给你搞直流特高压,这是电网的逻辑。新能源企业的逻辑是当年让我建的时候就有保障性小时数,那么多年没让我达到保障性小时数,然后现在为了保障小时数,让我符合又让改。
秦世耀:火电比风电要大,他没有IGBT,过压能力和过流能力远强于新能源。
张文忠:现在看到可再生资源将来要承担电网更多的责任,将来为了大比例消纳可再生资源,传统能源要做电网辅助性服务大量需求就出来了,要深度调风、做调压黑启动等等,这个时候要不要补偿?我认为要,只有补偿才能给新能源腾出消纳的空间,拿到这个补偿以后电价就往下降,如果电价再往下低了还能不能风火同价,将来是大比例可再生资源,那个可调解电源贡献体现出来,电量电价就可以低了,风电做不到这些,然后风电再接着往下降对我们是致命的。我认为,人家可调解电源的贡献对电网的贡献是必须要肯定的。但是我们风电对减排二氧化碳的贡献也必须肯定,如果说减排二氧化碳白减排了,然后我们再跟人家去做平价,那对风电是不公平的,我对环境的贡献不承认,然后对电网的贡献还要跟它一模一样的增长,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秦世耀:这个有个电力机制的问题,上个月去丹麦的电网公司调研的时候,这个事情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电力不是一个市场机制,其实是一个行政干预的,国外是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给你多少钱。高穿也是,电价要附加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电价辅助的服务没有提前量化,没有进行货币化。老是行政手段,你必须要这样干,美国和丹麦是这样的,你每条曲线,曲线的性能不一样,钱不一样,靠辅助服务给你补偿的。我们国家如果电力市场建立起来,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但新能源怎么需要有个电力市场,这个是需要研究的大问题,这个是未来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
张文忠:未来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及现在的市场对我们挑战非常大,又是一种挑战,我们现在还没看到,我们乐观地说风火平价的时代,这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观点。
朱俊生:平价上网是趋势,竞争上网也是趋势,我们把结构控制好,这是一个过程,对于风电来讲,不管是电网也好,是全民也好,或者制造商也好,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亲兄弟或者是自己的儿子,要扶持他,不要给他上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