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整机商对外出口风机311台,容量641兆瓦来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十余年间,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持续通过“走出去”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完善供应链体系,提升研发、生产、管理效率,同时依托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来抵御市场可能带来的波动风险。这些都是激励风电中国制造打造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动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风电整机商纷纷走出国门,国际化已成为我国风电设备企业发展战略组合中的“必选项”。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简称 “风能专委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新增风电机组出口装机64.1万千瓦,累计出口量达到320.5万千瓦,遍布六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相比较2016年,新增加了5个国家(包括墨西哥、黑山共和国、菲律宾、法国和摩洛哥)。一条覆盖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国际业务链基本成型。
风电“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
回望“出海”史,2011年,我国风电机组开始真正批量出口,规模仅为21.3万千瓦,随着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到2017年,中国向国外出口风电机组达311台,容量64.1万千瓦。根据风能专委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共有金风科技、联合动力、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中国海装、东方风电等17家企业向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1707台机组,累计装机320.5万千瓦。我国风电行业在“走出去”上取得初步成效。
在此过程中,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脱颖而出。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金风科技出口量最大,出口到6个国家,合计197台,总容量为39.95万千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向美国出口的风电机组容量最多,占出口总容量的17%。
其他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南非,出口占比分别为13%、11%和9%。
近几年,金风科技国际业务一直遥遥领先。目前,其国际业务已经突破三个“100万”,即累计装机超过100万千瓦,在开发项目100万千瓦,在手订单突破100万千瓦,业务覆盖6大洲,近20个国家,基本形成集投资、设备供应、项目施工、运维于一体的出口运作体系。
远景能源凭借新兴市场的风电投资建设,出口黑山共和国和墨西哥两国51台风电整机,总容量116兆瓦,占据2017年中国内资风电机组制造商出口风电整机量排名的亚军位置。
就国际市场整体环境而言,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投身至海外市场的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仅仅初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相比于风电机组遍布全球6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维斯塔斯等实力雄厚的风电巨头而言,未来市场成长空间广阔,仍有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拓展空间,而进入国际市场正是提升制造能力的大好机会。
技术实力较量愈发明显
近几年的国际竞争,已从设备性能比拼,转变为技术实力较量。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显着增强,“中国制造”的风机性能与国外品牌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优于后者。
2017年9月投运的东方风电布莱肯风电项目印证了这一点。据介绍,布莱肯风场由瑞典谢莱夫特奥电力公司和芬兰富腾公司两家北欧地区知名能源企业联合开发,总投资额近33亿瑞典克朗(约合4.06亿美元),共安装有99台风机,总装机容量24.75万千瓦,是欧盟NER300计划支持的样板风场。
瑞典布莱肯风电项目共分四期建设,目前全面建成,是欧洲第二大的陆上风场。其中三、四期采用的39台低温型DF2.5兆瓦—110设备由东方风电提供,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在瑞典获得的最大风电项目订单。从2017年并网以来,三期、四期的发电量稳定性等方面优于一期、二期,即使在夏季小风期间,平均每月发电量也比同场其他2.5兆瓦机组高出约4万千瓦时。
为了满足国际高端市场的需求,今年5月,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与德国Senvion公司签订了61台3.8兆瓦鼠笼异步风力发电机批量订单。该订单是国内兆瓦级风力发电机首次批量出口海外高端风电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据介绍,Senvion公司主要市场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风机运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该风力发电机的噪音控制技术远超国内行业水平,并且需满足多种变体以适用于广阔的装机区域,频率相同的变体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但外部接口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配置,这要求在发电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具有平台化设计理念,能研制出满足各种变体外部接口的主体结构。
据了解,Senvion公司位于德国汉堡,是全球综合排名前十的风电机组制造商之一,该批量订单的签订为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未来海外市场巩固和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难看出,随着中国风电制造业在技术研发、风场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无论是欧美国家这些高端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对我国企业的品牌认知度都在不断提高,在许多大型海外风电项目中都有中国风电制造品牌的身影。但是为了更好对标国际市场,除了拥有优质的制造能力外,产品认证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也是获得更多海外市场机会的重要前提之一。
认证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由于各国之间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没有完全接轨,一国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经常不能被其他国家认可,整机商需要反复进行认证,大大增加了其参与海外项目开发的难度和成本。这也被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看作“国际贸易隐性壁垒中的技术壁垒”。
针对这一情况,国内一些企业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比如,2017年4月17日,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宣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正式成为IECRE认可的认证机构,并准许颁发IECRE证书。由此,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成为目前欧洲之外首家IECRE认证机构。这意味着,我国整机商只要在国内由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进行认证,就可凭该证书使产品走出国门,无需进行重复认证。
通过建立多边互认体系,既能够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为风电整机商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提升市场活跃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全球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也可以使我国从参与者向管理者或引导者转变,在全球市场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