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亚洲地区虽然制氢和用氢的开发路线、发展速度以及政策解决方案均不相同,但在整体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却是全球最积极的。
吉瓦级制氢项目“不在少数”
日前,挪威独立能源研究机构雷斯塔能源发布报告称,目前1兆瓦以上的绿色制氢装机超过60吉瓦,其中87%是“吉瓦级”项目,这意味着商业化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加速普及。
据了解,全球大多数绿色制氢项目都是以太阳能和陆上风电为供电基础,目前只有5个规划中的项目是由海上风电提供电力,包括壳牌牵头在荷兰投建的装机10吉瓦的NortH2、丹麦沃旭能源和法国电力牵头在德国开发的装机600兆瓦的Westküste100。
对重工业、航空业等减排难度特别大的排放密集型产业来说,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绿氢技术可谓实现减排的一剂良方。不过,相较于化石燃料制氢的灰氢技术,绿氢技术因为使用的设备造价贵、耗电大而拉高了整体制氢成本。据悉,目前绿氢的生产成本平均是灰氢的5—10倍。
“尽管绿氢项目数量不断增长,但预计到2035年只有30吉瓦的装机能够投入运营。”雷斯塔能源可再生能源负责人Gero Farruggio表示,“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高企的生产成本。政府扶持并配合相关支持政策,可以更快地推进项目落地,特别是那些由成本较高的海上风能为供电的制氢项目。”
伍德麦肯兹汇编数据显示,绿氢仅占今年全球氢气产量的0.1%。国际能源署(IEA)指出,目前全球氢气产量约为7000万吨/年,其中大部分都是化石燃料制氢,生产这些灰氢每年相当于产生8.3亿吨二氧化碳。
欧洲青睐“海风制氢”
可再生能源成本投入下降,对于降低制氢成本至关重要。不过,发电成本颇高的海上风电,却是欧洲在制氢领域最受欢迎的电力来源。
除了上述5个规划中的海上风电制氢项目,今年10月,英国又启动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制氢供热项目,旨在依托苏格兰Levenmouth海上风电场为制氢工厂供电,产生的氢气可以为300户家庭供热。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指出,这是欧洲最新一个“海风制氢”项目,标志着该地区海上风电平价时代正在到来,从而可以进一步让海上风电在氢经济打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截至目前,荷兰、德国、英国、比利时和法国都已经布局“海风制氢”。根据欧盟7月发布的《欧盟氢能战略》,欧洲已经将利用“风光电力”生产绿色氢气视为首要任务,并期待通过支持氢能发展在本世纪中叶创造100多万就业岗位,实现40吉瓦绿色制氢装机,并生产多达1000万吨的绿氢。
有分析认为,在制氢方面,海上风电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产能,但比太阳能和陆上风电的成本要高,只有尽快降支提效,才能让“海风制氢”实现效益最大化。
雷斯塔能源指出,海上风电的成本几乎是太阳能发电的4倍、陆上风电的2倍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海风制氢”的经济性大打折扣。
不过,对于海上风电发展迅猛的欧洲国家而言,利用海上风电大规模制氢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只是仍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财政补贴。据了解,壳牌主导的NortH2项目在初始阶段就得到了欧盟和荷兰的资助。
亚洲“因地制宜”发展氢能
与欧洲力推海上风电制氢不同,亚洲地区的氢能发展则主要依托需求推动,并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制氢的可再生能源种类。
例如,在中国,由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打造的装机5吉瓦的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就综合利用光伏、风力发电产生的电力来实现绿色制氢。
日本和韩国则主要通过进口氢来发展氢能产业,尤其是在运输方面。10月初,日本从沙特进口了40吨高等级的“蓝氨”用于制氢和发电,这成为日本氢能应用的一个关键节点。
韩国则于去年初公布了“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还将为配套的加氢站提供补贴,放宽管制等措施以积极吸引私营资本。10月中旬,韩国又引入了“氢发展义务制度”,要求电力市场实行购买一定氢燃料电池电力,并计划通过拍卖的方式购买氢燃料电池电力。
英国能源学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Peter Godfrey表示,氢能在亚洲地区能源结构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标普全球普氏政策和技术分析部门主管Roman Kramarchuk则坦言:“对亚洲而言,氢能的发展机会普遍存在于交通运输、工业供暖、天然气输送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