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可容纳近千人的宴会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听众。隔壁展馆,40余家储能企业把场地“撑”得满满当当,有的企业在站台辟出“直播间”,现场发布储能产品。
峰会刚刚落幕,4月16日下午,发生了近年来国内储能电站的最严重事故:北京南四环一锂电池储能电站发生火灾和爆炸,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伤情稳定),电站内1名员工失联。点击此处了解事故详情
默默发展了多年的储能行业,在“双碳”目标的指挥棒下,行至风口,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被起火事件推到风口浪尖的安全问题,规划以及技术路线等等。
再立风口
从最早用户侧储能的“星星之火”,到电网侧储能爆发之后的“哑然失火”,再到现在新能源配置储能的兴起,作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重新站在风口。
春江水暖鸭先知。2020年,宁德时代在募资200亿元、自筹100亿元的总融资中,有20亿用于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155亿涉及储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峰会上,宁德时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储能事业部总裁谭立斌提出,过去十年,储能整体的发展步伐比较慢,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近两三年,企业在储能领域的业务实现翻倍式增长。不过横向来看,目前国外的业务发展更快。“现在在国家‘双碳’目标和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指引下,国内的储能业务发展也会步入快车道。”
除了储能老牌企业外,远景、华为等在风电光伏领域积累多年的企业也不断加码储能。远景能源董事长张雷曾在2020年提出,到2023年,远景在三北高风速地区的风电度电成本能够达到0.1元,发电侧储能成本也可以达到度电0.1元。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陈国光表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储融合将是必由之路。储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将最终助力实现从光伏平价迈向光储平价。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趋势下,储能市场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将催生对大规模容量储能的需求,存储容量大、持续放电时间长、系统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的技术将脱颖而出。二是在能源互联网趋势下,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将进一步加快。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国家能源局正组织开展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研究,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地方科学引导本地区新型储能的发展。同时,完善政策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综合性政策研究,重点破解新型储能发展中存在的价格、市场等体制机制的约束,促进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他还指出,要持续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将储能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加以支持,依托储能标准化工作平台,积极推动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加快重点标准的制定、修订,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储能的学科建设。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预测,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之外各类储能总称)规模约3000-5000万千瓦,2030年进一步增加到1.5亿千瓦左右。为实现“双碳”目标,未来新型储能规模将超10亿千瓦。
安全:一票否决权
就在全行业都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北京丰台区北京国轩福威斯光储充技术有限公司储能电站施工调试过程中起火敲响了警钟。
有参与项目调研的业内专家在事故发生前就称,该项目消防设施简陋,大量线缆穿入穿出,而且离人流量较大的商场较近,有很大安全隐患。
国内电池储能站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缺乏商业模式,有的项目为争取好的收益,不断压缩成本,消防安全投入被忽略或者降到最低。有专家调研了解到,国内有些储能项目,设置于写字楼地下2层,灭火救援困难,有的则与相邻建筑贴邻,发生火灾容易扩大蔓延,有的缺乏早期预警和灭火设施,有的采用集装箱箱体耐火性差等等;另一方面,锂离子储能热管理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还有待研究提升,比如隐患分析、火灾检测预警、隔热、自动灭火等技术。
事故还暴露出监管能力不足。截至2020年底,国内储能行业共有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8项,其中已颁布20项,11项正在编制流程中。由于对锂离子电池储能危险性认识不足,相关国家标准消防安全约束宽松。相对应的,到2020年底,国内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已达3269.2MW,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为2902.4MW。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陈满参与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消防安全条款修编。他认为,北京4.16储能电站火灾事故,短期内会造成部分储能项目停工检查整改乃至取消,但是从电化学储能行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机会。
“这个事件将促进大家深入反思安全是储能发展的前提,行业将加强对火灾安全的关注和投入,政府将从标准完善、加强监管力度和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促进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陈满说。
在峰会期间举办的储能安全与标准论坛上,陈满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消防安全条款修编思路主题报告。他指出时有发生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站火灾事故,严重威胁人身安全、资产安全以及储能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必须加强锂离子储能消防安全管理。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站安全水平,首先要从储能站建设抓起。
陈满介绍,《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消防安全条款修编于今年3月前已经完成专项调研、火灾试验研究、条款修改,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发布。《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消防安全条款修订结合锂离子电池建筑定性和储能电站火灾爆炸特性,从锂离子电池厂房总平面布置及平面布置、电池厂房建筑耐火、消防给水与灭火系统、事故通风、火灾报警系统、与其他建筑合建等多个方面给出具体技术要求,在标准建设层面切实推动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电化学储能电站在火灾之外,还可能发生爆炸、化学风险、电气风险。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易回收是储能规模化应用的五要素。安全位居第一,尤其在当下储能有如此好的机遇情况下。
南方电网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郑耀东指出,“双碳”目标为储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储能有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目前它的成本正在不断快速下降。但如果出现恶性竞争,则会影响到储能的质量和使用。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俞振华提醒,现在很多省区强制新能源装机配置储能,也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储能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机制强有力保障和支持,需要源于顶层机制的设计、适应市场机制的商业模式。
短时储能难解系统之“渴”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储能,但是需要多少储能?需要什么形式的储能?
2020年,华北、东北夏季“极热无风”,风电最长低出力持续时间分别达58小时、92小时,西北冬季冷空气间歇期,低出力最长持续时间接近120小时。光伏方面,2020年,华东和华中低出力集中在冬季,单次最长持续达8天,湖南、江西受持续大范围阴雨影响,低出力持续时间最长超10天。
国家电网总工程师陈国平认为,“双碳”目标必将带来能源电力结构深度变革,必须解决电力供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新能源高效利用的问题。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是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措施,是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过,陈国平指出,储能可以解决未来日内波动问题,但长期低出力与高负荷之间的矛盾,仅依靠储能,成本会非常高。按照203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目标,储能规模配置要在2.2亿千瓦左右,其中抽水蓄能最多达到1亿千瓦,另外1亿千瓦的储能怎么规划,需要业界深入思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陈海生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GW,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MW,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MW。
郑耀东认为,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以南方电网区域为例,“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依然会十分重视发展抽水蓄能,因为抽水蓄能技术成熟、运行环保、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只是新型储能的四分之一左右。功率、能量、寿命以及安全性、经济性占有优势。但南方电网公司也将从创新及实践的角度,鼓励不同技术路线储能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建设,以实际结果检验除抽水蓄能之外适合,或更适合电网大规模应用的储能技术。
杜忠明认为,随着新型储能工作位置由峰荷向腰荷延伸,配置时长将由“十四五”的2-4小时逐步延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储能技术瓶颈必须要突破。从长远看,氢能和储能电池是未来储能的主流方式。其中,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是短周期分布式小规模可再生能源储存的最佳选择,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存的最佳途径。
陈海生认为,哪种储能技术能胜出,应该靠市场来投票,未来一段时间各种储能技术还将长期并存。
用户侧储能价值探路
峰会上,不少与会代表提出应尽快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把新型储能纳入到规划设计里去,明确储能发展应用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杜忠明直言,现在不少地方推行的新能源配储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简单的新能源加储能无法达到和常规运营电站一致,必须智慧融合,建设大规模电网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在新型储能规划中,不能因为某种储能形式成本下降很快,就当作主要的。”
他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区以新型友好绿色电站模式布局一批电源侧新型储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中东部负荷中心地区以源网荷储模式布局一批电网侧和用户侧新型储能;在偏远地区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布局一批新型储能,重点解决独立供电问题。
海博思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辉则提出,一要给储能独立身份,允许其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而不是依附于火电厂或者新能源电站。二是政策不要朝令夕改,特别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否则会让社会资本观望,难以促进大规模快速发展。三是要适当引入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设计市场化惩罚机制,激发它对发电预测精度、突发情况响应的需求,以此产生配备储能的内在需求。四是新能源强制配置的这部分储能,建议要纳入电网的统一规划,便于电网统一调配,真正把它在新能源场站内的作用发挥出来。
“新能源从当初的辅助者成长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储能的缺口非常大,只依靠新能源承担这一责任不符合系统最优原理,应该赋予储能独立的市场地位,公平的竞争机会,让市场主体投入建设,规模化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索英电气董事长王仕城说。
相比新能源配套储能、电网侧储能的热闹,用户侧储能略显落寞。展会上布局用户侧储能业务的厂家,多数表示现在峰谷负荷套利空间有限,尤其是在一般工商业电价连降的情况下,发展用户侧储能的积极性并不高。
中恒电气上海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铎在分论坛上透露,国内看重大型储能电站,电网侧储能或者新能源配套储能都是几十兆瓦时以上的,甚至用户侧储能,谈起来也至少是10兆瓦时、20兆瓦时。而国内海量的工商业用户,大多都只能装配几百千瓦时,能装1兆瓦时的算中型企业。
李剑铎说,基于这种情况,除了峰谷套利,利用梯次电池做中小型用户储能,挖掘用户需量电费管理的潜力,参与需求侧响应是目前的潜在模式。
这与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尹韶文介绍的一个英国储能项目类似,即将几百套3千瓦、6千瓦的小型储能项目集中起来,以虚拟电厂的身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双碳”目标下,电力领域的所有参与方都在发生剧变,主动而谨慎者将把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