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年,各省能源局开始密集出台本省的光伏风电指标分配指导意见,并将建设指标下放辖区各市,市一级政府获得更大话语权。
对于地市级政府来说,通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就业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地方政府为何设定门槛
由于风电和光伏享受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且运维简单不能有效带动就业,而地方政府却要付出巨大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为此不少地方政府对投资方明确提出,要想拿到风电和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指标,必须要配套相应的产业,否则一律不给予批准。
将配套产业门槛与风电和光伏开发建设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住了投资商。因为绝大多数的投资公司,旗下并没有相应的产业。
配套产业成为滑铁卢
五大四小发电集团都没有配套产业,更何况一些轻资产型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这一影响条件,直接让许多投资风电和光伏的公司遭遇了滑铁卢。
当然投资公司可以联合一些设备厂商共同开发风电和光伏,但是目前我国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条件的基本上都属于三北地区和边疆省份。
投资一个风电和光伏的配套产业动辄都在几亿甚至几十亿以上,这对于投资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而且能不能收回投资还是个问题。
严格来讲,地方政府设定配套产业门槛与国家相关政策是相悖的。新出台的风电和光伏管理办法征询稿就明确提出不得设定配套产业门槛。
设定门槛基于现实考量
地方规定与国家政策相矛盾,地方政府自然要让步国家政策,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地方政府提出投资配套产业是错误的,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开发建设指标如此紧张,地方政府强制设定配套产业门槛让相当一部分的投资公司知难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淘汰一部分滥竽充数的企业。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规划都在内蒙、甘肃、新疆、青海等经济欠发达省份,这里更需要投资来带动当地的经济。
因此地方政府设定投资配套产业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让地方资源沦为资本的廉价工具。投资配套产业,让有实力的公司进来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