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能源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尽管中国碳减排压力巨大,但行业发展仍需坚持稳健和高质量原则,警惕冒进,不应所有企业扎堆于新能源行业。
自国家提出“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之后,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发电企业大幅调高装机规模,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外企业纷纷涌入并摩拳擦掌,二级市场更是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些光伏制造企业的股价半年内甚至翻了两番。
新能源受追捧的逻辑非常清晰:我国要想在2030年碳排放达峰,电力行业减少碳排放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每年的碳排放总额约100亿吨,其中40%来自于电力行业,而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又由11亿千瓦的煤电装机贡献,因此,用包括风电、光伏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替代煤电装机,是未来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路径。
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力装机总量为22亿千瓦,其中煤电约11亿千瓦,风电和光伏分别为2.8亿和2.5亿千瓦,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下,毫无疑问,风电和光伏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政策利好之下,新能源行业投资过热与无序的现象隐现。部分石油、化工和煤炭企业,随着碳排放压力的加大,纷纷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其“十四五”的发展重点。大量外来者的涌入,不仅会给行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干扰,还可能让大量的投资成为无效资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尽管对改善大气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效果显著,但新能源装机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短期内大量上马项目,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首先,短期内新能源装机过多,不仅会对电网形成巨大的输送压力,还会使弃风弃光等顽疾重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众所周知,我国风电和光伏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即西北、东北和华北),而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的电力消纳相对有限,因此,大量的新能源电量需要远距离输送至华东和华南等用电负荷较高的省份。在输送通道不能满足巨大的发电量时,风光发电就会被人为地停掉,即业内通常所说的“弃风弃光”。
在2018年之前,由于新能源装机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我国“弃风弃光”问题一度非常严重,部分西部省份弃风弃光率甚至高达40%。随着近几年三北红色预警区域新能源项目停止新建,加上部分特高压线路的逐步投产,弃风弃光现象才逐渐好转。
事实上,电力输送线路的建设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据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特高压输电线路25条,另有7条在建和7条待核准。而每条特高压线路的投资额,根据不同的距离计算,都需要百亿以上的投资,这给电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压力。另一方面,特高压的投资周期一般要2-3年,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在3-6个月,短期内新能源项目一哄而上,必然再次造成消纳受阻,弃风弃光顽疾重现,造成巨大的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
其次,过多投资主体的进入,可能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一定干扰。
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对资源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比如“三北地区”的风资源和光照资源优良,而很多内陆地区则风光资源禀赋较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风光发电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有序的市场格局。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投资主体,主要集中在“五大四小”等发电企业,以及地方所属的发电企业。由于优质的资源有限,上述投资主体对资源的争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部分地区已经日趋白热化。
在此背景下,若外部投资主体大量进入这一行业,必将加大有限资源的进一步争夺,从而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一些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可能会抬高价格以获取资源,进而造成项目开发成本上升,最终造成电价上升,而这与国务院降低工商业电价、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初衷相背离。
第三,短期内新能源投资过热,会对电力平衡和供电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且会推高全社会的用电成本。
电力具有即发即用、不易储存的特性,而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又是间歇和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对电网而言,风光发电只能提供电量,不能参与电力平衡。因此,大量的新能源项目短期内上马,可能会对一个区域的电力平衡和电力供应造成较大的威胁。
春节之前,发生在我国湖南和江西等省的拉闸限电就跟新能源装机比例较大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电力装机总量与当地的用电负荷是平衡的,但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装机的增加和煤电装机的下降,部分省份在总装机量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电力供应短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出现“极寒无风”时——风电设备出现冰冻,光伏因阴天或冰雪覆盖而出力锐减,具有灵活性调峰的煤电由于大量被替代,即便现有的煤电机组开足马力,最终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为极寒天气会让用电量激增,最终造成较大的供需缺口,严重影响了电力的供应安全。
毫无疑问,未来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规模的火电装机或储能设施参与调峰,以保持瞬间的电力平衡。否则,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就会出现电力供需失衡而最终拉闸限电。
也就是说,在储能技术还不能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新能源装机的增加需要投资一定比例的煤电参与调峰,而当前煤电的有效利用小时逐年下滑,未来几年发电小时数还会进一步减少,而新建煤电项目动辄几十亿元的投资,无疑会被摊平至电价之中,这无意间又推高了全社会的用电成本。据相关专家预计,以当前新能源发展速度,并配备一定比例的煤电机组计算,至2025年,全社会电价将平均升高0.05-0.07元/千瓦时。
新能源行业本已充分竞争,但因碳排放压力很多化石能源企业即将涌入,若不进行规范和引导,“僧多粥少”的局面将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作为政策制定者或监管部门,需要对新能源市场投资加以引导,防止投资过热而引起市场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