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整县推进”火热开展之际,“风电下乡”蓄势待发。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中东南地区要重点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
“千乡万村驭风计划”,被业内人士称为“风电下乡”,它有助于推动风电行业尤其是分散式风电的发展。
可开发潜力空间巨大
事实上,“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并非首次进入公众视野。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曾在《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启动“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和“千乡万村沐光行动”,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建设。
“广大农村地区具备风电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农村拥有大量的零散未利用土地。
据初步测算,全国适宜建设开发的土地主要是形貌高程合适的地区,扣除城乡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等不可建设区域,还有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建设潜力空间。这意味着土地资源规模不是风电开发建设用地限制性因素。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随着低风速风电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的低风速资源已具备开发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潜力约14亿千瓦,目前利用率不足10%,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千乡万村驭风计划’的开展,风电成长空间将被打开。”秦海岩说,全国约有69万个行政村,如果其中10万个行政村,每个村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乡间路等零散土地上,找出200平方米用于安装2台5兆瓦风电机组,全国就可实现10亿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
具备经济可行性
与此同时,随着低风速风机性能的不断提升,“风电下乡”的收益率有望实现提升。
“风电项目已普遍具备经济可行性。”在秦海岩看来,风电产业日趋成熟,能够为农村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发展风电,既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又能为农村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是一条盘活乡村产业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农村集体性资产,让闲置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快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秦海岩举例说,以风速较低的河南省为例,150米高度风速约为6米/秒,安装2台5兆瓦机组的工程,总承包成本不到6000元/千瓦,年利用小时数以较保守的25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也将超过2500万千瓦时。根据当地0.3779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计算,年发电收益超过900万元,年均净利润超过300万元,20年运行期累计创造利润可达6000万元。因此,风电开发企业在保证合理收益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拿出一部分利润与村集体分享,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15万-20万元的固定收入。
“风电开发成本正在逐步下降。当初远景在江阴开发分散式风电时,度电成本为0.4-0.5元,那时,单位千瓦造价达到1万元左右。现在,风机整机价格下降了很多,随着风机容量的增加,工程造价成本也迅速下降。如果把江阴项目推倒重新做,度电成本可以下降到0.2元左右。显然,现在风电经济效益更好了。”田庆军说,推进“风电下乡”能够快速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随着风电技术成熟、收益稳定、环境友好,加上农村丰富的风能资源与土地资源,“风电下乡”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风电下乡”要想实现预期效果,还需考虑土地占用、电网接入、生态环保以及安全运行等问题。
秦海岩建议,推进实施“百县千村万台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为降低风电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县级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核准、统一分配、统一开发,落实到村。每个县域由一个投资开发主体负责开发建设,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装机规模。同时,需要建立村企平等合作机制。通过村企共建,实现合作共赢。”秦海岩表示,风电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全权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行维护等工作。在村企合作机制下,村民经专业培训后可参与部分运维工作,增加农村人口就业。
此外,秦海岩还建议,需要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基础设施薄弱,外送通道不畅,是制约其发挥能源资源优势的关键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电网容量,畅通电力外送通道,从而改善农村用电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田庆军认为,由于单体容量不同,分散式风电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光伏“整县推进”的模式,而要在更大范围统筹规划,如进行“整市推进”。“每个城市外围都是一圈农村。这样的城镇布局结构决定了可以整市规划,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开发风电,以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
此外,田庆军建议,“千乡万村驭风计划”要把乡村“风电梦”变成现实,需要像支持光伏一样,出台具体的配套落地政策,把政策目标层层分解到省、市、县。“比如在中东部地区电网‘坚强’地区,6兆瓦以下分散式风电可以参考分散式光伏采用备案制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