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汕头南澳勒门I海域上,刺眼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睛。20多台风机迎风伫立,宛如海洋上的钢铁卫士。
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庞钧耀 摄
这是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也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随着日前35根钢管桩沉桩工作全部完成,项目随即进入风机安装阶段。
在国家“双碳”任务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站在时代风口。汕头在“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提出以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为核心,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助力汕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汕头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头部风电企业纷纷入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大唐集团、绿发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青岛武晓集团、华纳集团等大型民企和其他上下游企业共10家企业先后落户,汕头市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逐步形成规模。
“十四五”开局之年,汕头海上风电建设正酣。
克服困难,抢抓施工“窗口期”
“当前,全国海上风电建设处于‘抢装潮’,风电施工船一船难求,加上南澳海况复杂多变,适合安全施工的窗口期短且零散。”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道,风场位于闽粤之交、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有名的“风柜”区域,作业窗口期短、施工难度大,对整个项目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直面风浪挑战,项目参建主体积极调动各项资源,抢抓有限的施工窗口期,组织多艘主力船舶进场同时作业。项目先后克服钢管桩加工制作期间钢材价格暴涨、码头滚装条件有限、运输和施工船舶“一船难求”、台风“灿都”“圆规”正面冲击等诸多不利因素,紧紧抓住控制节点工期,锁定船机资源,确保了施工现场时刻有桩可打、有风机可安。
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庞钧耀 摄
“我们及时根据天气、船机等情况调整施工计划。全体参建人员24小时轮班不间断作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建设当中,提高沉桩效率、加快作业速度、严格管控施工质量。”据负责人介绍,钢管桩是海上风机的基础,该项目共计35根钢管桩,单桩最大自重约1525.12吨,最长桩长约101米,最大锤击深度为59.96米。自6月1日首根钢管桩开始沉桩作业以来,历经59天“窗口期”的昼夜奋战,最终完成钢管桩沉桩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关键期,参建各方利用5天“窗口期”完成6根钢管桩沉桩工作,创造了单根钢管桩约18小时的最快沉桩纪录。
加强监管,确保施工安全
安全施工背后,离不开汕头南澳海事处等监管单位等的服务保障。记者获悉,汕头南澳海事处通过安全座谈等沟通渠道,督促业主、施工方和警戒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巡航监管,防止无关船舶进入水工现场,保障施工安全。
“对处于作业窗口期的船舶,我们根据船舶到达施工水域时间节点,不分周末休息时间,直接前往施工水域上门实施检查;对处于非作业窗口期的船舶,利用船舶在前江、深澳锚地锚泊避风契机,集中实施检查,解决企业担心船舶接受海事检查影响施工进度的后顾之忧。”汕头南澳海事处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他们在检查中发现缺陷109项,要求船舶限期完成整改,确保船舶施工作业安全。近期,南澳海事处还根据施工方对海事监管服务需求,与中交三航局、中国铁建港航局签订了三方共建协议,畅通沟通协调机制,保障下阶段风电施工安全。
汕头南澳海事处加强巡航监管,保障施工安全。受访者供图
据悉,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场总装机容量为245兆瓦,建设完成后,预计年发电量7.51亿度,产值5.65亿元,每年可节约标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万吨,将有力推动汕头能源结构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