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齐鲁大地,经常会看到一些高大的风力发电设施。绿水青山间,白色叶片随风转动,颇有“风生电来”的动感。
山东经济结构偏“重”,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煤电发电量占比接近七成。风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山东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省风电装机1840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山东风电发展已经由陆域转向海洋。山东省海岸线绵长,沿海风力资源丰富,海上风电正成为风电开发的主战场。
能耗“天花板”
长期以来,山东形成了经济结构偏“重”的局面,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面临能耗“天花板”。
山东是发电大省,也是用电大省,而且用电增速较快。在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用电量排行中,山东多个城市上榜。其中,滨州全社会用电量仅次于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3,占山东的1/6,超过青岛、济南的总和。
滨州重工业相对发达,有6家企业上榜2021年中国500强,分别是魏桥集团、宏桥集团、京博控股、创新金属、渤海实业、西王集团,基本都是耗电大户。
除了位居第3的滨州之外,潍坊、烟台、临沂等城市用电量也位居前列,这与山东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
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立了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简称能耗双控)制度,在全国设定能耗强度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地区,严格进行考核。
2015年,山东煤炭消费量达4.35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按照国家要求,2020年底前,山东必须将煤炭消费量压减到3.9亿吨,压减10%。
然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经济发展不能不耗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压煤任务,山东必须开源节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历经凤凰涅槃式的新旧动能转换,2020年,山东省煤炭消费量减少到3.88亿吨,煤炭消费比重降到66.8%,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省外来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15:17。其中,外电入鲁超过1000亿千瓦时,来自宁夏、青海、甘肃等。
根据《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省外来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要优化到60:20:20。这意味着,山东要继续压减煤电发电量,同时增加省外来电及清洁能源发电量。
借风生电
在严格控制煤电、增加省外来电的同时,山东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今年前9个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到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9%,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发电量。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467万千瓦,同比增长33.1%,占总装机的32.9%。其中,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2868万千瓦、400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风电装机1840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
风电是拓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山东坚持统一规划、一体开发。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战略部署,山东风电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配套体系较为完善。
2020年,山东沿海七市风力发电量17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占全省发电量的3.1%。其中,烟台、潍坊、滨州、青岛、威海5市风力发电装机超过100万千瓦。2021年全省重大项目中,包括5个风电项目,涉及烟台牟平、烟台蓬莱、聊城高唐、菏泽鄄城等地。
企查查数据显示,山东省现有风电相关企业3242家。其中,青岛市以639家排名第一。济南市372家、烟台市334家位列前三。此后依次为菏泽市234家、潍坊市232家、德州市205家、滨州市165家、聊城市163家、淄博市148家、济宁市140家、临沂市129家、东营市116家、泰安市108家、威海市99家、枣庄市87家、日照市71家。
开发风电,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支撑。目前,山东已拥有一批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比如,双一科技在风电机舱罩和风电复合材料领域皆是行业领先,是国内领先的风电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天能重工专注风机塔架领域多年,与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大金重工被称为中国风电塔筒的“四小龙”……
锚定“3060”双碳目标,《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等为补充,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提高到19%左右。
“十四五”期间,山东将适度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
在风电装备产业方面,山东将打造烟台蓬莱、烟台海阳、滨州惠民、德州禹城、东营河口、潍坊高密、威海乳山、菏泽鄄城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伴随国家“千乡万村驭风计划”的实施,山东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将迎来新一波热潮。
由陆向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海上安装成本的不断下降,风电开发从陆域转向海洋。
海上风电具有运行效率高、输电距离短、就地消纳方便、不占用土地、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是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特点。
在沿海省份的海上风电“群雄争霸”格局中,江苏、福建、广东持续领跑,海南重启海上风电,山东的海上风电产业也在悄然崛起。
山东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沿海风力资源丰富,具有风速高、静风期少的特点,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围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山东规划布局了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启动半岛南首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
围绕海上风电这一新兴产业,山东省内城市利用各自优势,纷纷布局风电产业基地。例如,烟台海阳抓住“省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机遇,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威海乳山市将海上风电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海上风电领域上下游企业,成功跻身为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基地之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山东省现有海上风电相关企业672家,其中青岛市以240家排名全省第一。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以海上风电为主战场,坚持能建尽建原则,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深水远岸开发应用示范,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走向深蓝,向海揽风。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山东的风电版图不断扩大。那些高高矗立的风电机组,承载着山东对新能源的渴盼,也将撑起山东新能源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