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消息,中国大型风电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成功下线。超大型风电机组的研发成功和成功生产,标志着中国正在加速进军远海风电资源。关键技术的突破、发电效率的提高,将触发远海风电的开发热潮。
11月24日,卧龙电驱(600580.SH)上涨7.99%、华电国际(600027.SH)上涨3.50%、东方电缆(603606.SH)上涨1.51%、金风科技(002202.SZ)上涨0.70%……风电、风电装备制造、海洋电缆等相关企业迎来持续利好。
更远的海更强的风,更大的单机风电机组
据报道,此次成功下线的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是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002202.SZ)联合研制。其风机叶轮直径就达252米,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足球场面积。平均每年可发电约6600万千瓦时,单机发电就可以满足近10万人的全年用电需求。
此外,超大型风电设备的成功生产,也将大大增强中国开发远海风电资源的能力和发电效益。海上风电资源近80%都集中在距离海岸线60公里以上的远海。但是由于远海水深、风高、浪大、安装维护困难,一直以来开发强度有限。
从安全性上来讲,目前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由于难以抵御远海台风、巨浪的袭击,对于远海风电资源只能是“望洋兴叹”从发电效益上来讲,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有限的发电量更难以覆盖远海风电高昂的安装维护成本。
这就形成了风电企业扎堆近海,远海开发进展缓慢的局面。目前,由于近海风电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风电场资源紧张,近海风电开发与渔业、航运相互争夺资源的情况。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风电场布局正在从近海向深水远岸布局转变。近海开发空间趋紧,生态约束增强,与此同时,深远海海域风能资源优异,限制因素较少,可以达到降本增效作用。由近海向深远海变化也是必然趋势。
于是,进军远海,更广阔的远海、更强的风力,更大的单机风电机组,正在成为中国风电的发展方向。根据GWEC的预测,下一代风电机组将在2030年之前出现,功率达到20MW左右。海上风机大型化将带来成本的降低。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受困于技术储备不足、加工能力有限,大型、超大型风电机组的生产、建造一直是制约远海风电发展的瓶颈。建造更大、更为稳固、发电功率更高的风电装备不仅是中国科技攻关的重点,更关系到中国风电产业未来发展,实现远海风电资源的开发的关键。
此次,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成功下线,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大型风电机组研发生产技术,为华电国际(600027.SH)、金风科技(002202.SZ)、通润装备(002150.SZ)、五洲新春(603667.SH)等电力、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轴承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带来利好,更为开发远海风电“吹响了”号角。
远海风电开发海洋工程、海洋电缆持续利好
据相关数据显示,欧洲在建海上风场平均水深36米,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快速扩张进入中国和亚洲市场,主要项目与欧洲相比虽然更靠近海岸,但在2024年后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项目也将逐步远离海岸。
尤其对于中国来讲,由于渤海、黄海平均水深较浅,渤海平均海深只有18米,黄海也只有44米,这致使中国的远海风电资源格外丰富。
到“十四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超过100GW,到2030年累计达到200GW以上。其中,我国沿海多地正在积极布局深海风电示范项目。
上海市已经推出了4.3GW首批深远海海风示范项目。从已经规划的固定式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来看,阳江的青洲一、二、四、五、六、七项目离岸距离已经达到50千米~70千米,最远的海上风电场机组机位离岸距离已经超过80千米,随着深远海风电项目的逐步释放,未来海风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将进一步增加。
下一步,随着远海风电的开发将带动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海洋电缆等相关产能、服务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
以东方电缆(603606.SH)为例,过去五年,公司海洋缆产品占比逐年上升,公司的海缆系统+海洋工程的营业收入已超过50%。据2022年三季报数据,东方电缆在手订单94.45亿元,其中海缆系统、海洋工程订单就达到70.78亿元,占比接近75%。
东方电缆研发的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攻克了超深水和动态化设计等多项“卡脖子”核心技术,为我国全面推进深远海能源开发进程注入了新的动能。随着超大型风电设备的成功下线,海上风电从近海向远海的发展,海缆大长度、软接头关键技术及综合服务能力重要性凸显。
受益于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海上风电市场规模和相关产业链企业效益将得到长期利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