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随着海洋深处的50台风机和陆上19台风机叶片在空中缓缓划出完美弧线,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三峡新能源昌邑柳疃陆上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发出了潍坊市首度海上风电,实现了山东省首批平价海上风电项目的全容量并网,而依托海陆集控中心启用的8.5MW风机也创下了国内陆上风电单机容量之最,拉开了昌邑新能源产业实现海陆“两翼齐飞”的序幕。
据了解,本次并网发电的两个项目总装机量350MW,总投资约40.6亿元,年可发电约10.8亿千瓦时,年可替代标煤约3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为确保三峡海上风电项目安全可靠并网,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统筹电网规划与新能源规划,投资586万元扩建220千伏恒祥变电站,保障风电并网接入需求。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同一天先后并网发电,所发出的电能在海陆集控中心汇集后通过220千伏架空线路并入山东电网,对优化鲁北、鲁中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海上风电,自开工到成功并网发电历时不到1年,跑出了海上风电建设的‘昌邑速度’和‘三峡速度’,也标志着三峡集团在鲁海上风电成功打响了第一枪。”三峡新能源山东分公司总经理艾青介绍说。
作为本次成功并网发电的两个项目之一,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是全国首个海上“风电、光伏、牧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项目。该项目不断探索创新,在海上风电场区内同时布局桩基固定式与漂浮式海上光伏对比验证示范项目,为海上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始终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在风机周围海域内投放产卵礁、集鱼礁等,并配套增殖放流措施,用来集聚、增殖鱼类,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真正推进“水上水下立体开发利用”,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样板,截至目前,海洋牧场已投放首批集鱼礁。另外,该项目还建设了海上环境观测监测站,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同步上传至山东省海洋观测网,通过投放的3套海底观测设备,动态监测项目建设对水流、水质、海洋自我调节能力及鸟类、海洋生物繁殖的影响,评估海洋牧场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为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牧场融合共建对海洋环境影响与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融合发展样板。
新能源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昌邑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致力于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向海图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产业,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该市坚持对电力设施进行完善提级,目前拥有4座220千伏、18座110千伏变电站和14座35千伏变电站,配电台区容量达到86万千伏安,形成了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电网结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明年将启动500千伏柳疃变电站、220千伏金山变电站的前期工作,计划5年内形成“1个500千伏站、5个220千伏站、21个110千伏站”的电网格局。同时,该市还积极谋划布局大型储能电站,借助其削峰填谷作用,缓解电网调峰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昌邑市坚持把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群培育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政策等优势,制定印发《昌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40条》,构建起涵盖项目引进、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等全方位、全链条、立体化的政策体系,极大提升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力和活力。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三峡新能源、国华能源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企业聚首昌邑北部“盐碱滩”,形成了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全业态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该市新能源企业发展至170余家,已建成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56.7万千瓦,“绿电”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达到14%,伴随三峡海陆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明年这一占比将提高至33%以上。预计到“十四五”末,随着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渤中I场址500兆瓦海上风电、富翔龙池100兆瓦地面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昌邑市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达220万千瓦,总发电量将达55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年可节约标准煤1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0万吨,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改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