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的公布,显示出这场中、韩OLED面板之争,远非两个领军企业之间的较量那么简单,随着中国另外三家面板巨头的加入,又为这场中、韩之战,增添了几分亮色。
6月9日,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四家面板企业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和维信诺,作为共同申请人,已于当日联合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针对三星显示器公司的一件美国专利US7,414,599(599号专利),发起了多方复审IPR(Inter Partes Reviews)程序,也就是针对三星显示的这件专利提出了无效请求。
多方复审IPR委托页首页
这件名为“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的599号专利,正是今年1月27日,三星显示器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针对某些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模块开展337调查(337-TA-1351)的四项专利之一。
该投诉指控美国17家公司,侵犯了三星显示器的美国专利。不过,三星显示器此次投诉的美国17家公司,主要是手机和移动设备维修商。像被告之一的Injured Gadgets, LLC公司,其官网介绍是为专业手机维修技术人员以及日常自己动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在线维修解决方案。
因此,ITC 337调查并不直接指向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和维信诺等面板厂商。但是对这些维修商投诉中涉及的面板,很有可能会涉及到中国企业。
就在ITC受理337调查后的几个月,京东方就率先在中国对三星中国及其多家子公司提出了专利侵权的指控。这也显示出针对三星显示器在美国ITC发起的专利执法行动,中国面板的领军企业企业已经率先开始做出了回应。
不过,随着此次另外三家主流面板厂商加入这场斗争,联手对三星显示的专利发起无效挑战。也意味着这起由三星显示首先发起的专利事件,到目前,已经逐渐演变成中、韩两国面板势力的全面对抗。
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对中国面板企业近年来在OLED产业上的快速拓展和技术积累,让原本OLED霸主的三星公司,产生了极高的警惕性。因此,试图通过专利的方式来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意图非常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是不进则退,如果无法通过专利战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就无法逾越产业替代这一历史“亘古不变”的道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强的美欧市场,就难以立足,甚至被驱逐出市场。
因此,这一战,既是京东方与三星之间的榜首对决,亦是中、韩两国面板显示企业的全面开战。
什么是OLED?
击败等离子之后,液晶又遭遇了一个新的对手,这就是OLED。
OLED一般指OLED显示屏,是利用有机电自发光二极管制成的显示屏。与液晶(LCD)相比,OLED具有主动发光、轻薄、响应速度快、色彩丰富、分辨率高等特点,柔性OLED更是可以弯曲使用。LCD与OLED同属于面板,就是各种显示设备的面板,广泛用于手机、显示器、电视等各种产品。
图片LCD与OLED显示技术对比
纵观整个面板产业,从技术上看,正在从LCD向OLED迁移;从区域看,正在从日本、中国台湾向韩国、中国大陆迁移。特别是LCD战胜等离子电视后,全球面板行业的主要玩家,基本就剩下韩国、中国两家。
LCD领域的分水岭,在2008年。在此之前,韩国已取代日本成为面临领域霸主,中国台湾地区亦占有重要一席。
彼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面板行业也未能幸免。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产业遭受重创,合并重组以自救,5大面板厂只剩下2家。韩国厂商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削减LCD产能,保住OLED产能。中国大陆厂商则采取了逆周期操作,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大举投资建设LCD产线。
随后的经济复苏,证明中国企业的选择是对的。韩国企业反应过来,重新投资LCD,却已无法阻挡中国企业。
2022年6月,三星关闭在韩国的最后一条LCD面板生产线。今年一季度,LGD出售最后一条广州8.5代LCD生产线。韩国厂商放弃LCD,标志着中国开始称霸LCD面板领域。虽然LCD依然是当前市场的主流,但不得不承认,OLED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OLED领域,曾经一直是韩国企业的独角戏。数据显示,2019年,三星OLED的市场份额高达88%,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只有区区3%。再看2022年的数据,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已增长至30%。
各国OLED的生产能力 数据来源:Nikkei Asia
全球十大OLED厂商中,有5家是中国厂商。其中,京东方更是凭借13%的份额超越韩国LG,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厂商。
韩国媒体做过一个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OLED产能将超过韩国。现在看,这一预测,可能要来得更早一些。
根据Stone Partners的数据,韩国三星显示柔性OLED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跌破50%,反观中国厂商京东方、维信诺、TCL华星等正在增加柔性OLED的市场供应。
2022-2023年第二季度柔性OLED面板出货量和市场占比,单位:百万片 数据来源:Stone Partners
一跌一涨之间,中国厂商柔性OLED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50%,首次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数量上超过韩国。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赶超之路
如前面所述,据预测,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柔性OLED显示屏的出货量占比全球预计超过50%,首次超过韩国。那么,中国为什么进步这么快?如合肥最初在京东方LCD上的发展一样,有三大经验:
第一,巨量资金投入。
持续投入资金,建设产线,进行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更大尺寸。目前,中国新增OLED产线投资数量已超过了韩国。
第二,吸纳人才,缩小技术差距。
目前,中国在技术上与韩国的差距,已缩小至2年以内。据KIPO最新调查,2011-2020年韩国的OLED专利申请量5384件,占比43%,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专利数3273件,占比26%,位居第二。
第三,依托国内消费市场。
制造业是“需求驱动”的,越强的制造能力越迫切需要订单。OPPO、vivo、小米、华为等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为上游的显示面板企业带来旺盛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智能手机选择国产OLED屏幕,成为中国OLED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迅猛增长,上游柔性屏幕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且,近年来,还有中国OLED厂商打入苹果供应链,三星作为苹果手机OLED屏幕独家供应商的局面被打破。中国企业在OLED领域再一次迎头赶上。
“卡脖子”风险
前文说到过,放弃LCD后,韩国有点“追悔莫及”,只能把宝全部压在OLED上。现在,中国在OLED领域又迎头赶上,韩国当然坐不住了。
据The Elec报道,据预测,韩国企业将垄断应用于电视和IT产品的中大尺寸OLED发光材料的需求至2027年。
在小型OLED领域,中国企业的需求比例在增加,但在中大型OLED领域,未来四年预计只有韩国企业开拓业务。根据市场研究机构UBI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材料报告》,预计OLED发光材料的需求量将从2023年的107吨增加到2027年的161吨。
从各国市场份额来看,韩国企业对OLED发光材料的需求预计在2023年至2027年的五年内将占到70%左右。中国制造商的需求份额预测在20%左右。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的小型OLED发光材料需求量预计为从2023年的81吨增长到2027年的101吨。同期,韩国企业对小型OLED发光材料的需求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60%下降至2027年的50%。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需求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30%增加到2027年初40%。预计应用于电视和IT产品的中大尺寸OLED发光材料需求量从2023年的26吨增长至2027年61吨。预计直到2027年,该市场需求将被韩国企业垄断。
此外,韩国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除了提供6.7亿美元的贷款支持外,还给予税额抵减及投资补贴,设备投资的减税额也提升到15%,力度之大,堪比半导体。在韩国政府的引导下,韩国厂商也追加投资,计划在2027年前投资超过约487亿美元。
同时,韩国停止向中国转让和销售部分大屏OLED技术和制造设备,从技术上“延缓”中国的攻势。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大屏OLED技术和制造设备”。这是中国OLED的一个短板。
OLED产线分代,是根据基板的尺寸大小划分。产线越新,尺寸越大,技术难度也就越高。目前,三星、LG等韩国在大尺寸AMOLED面板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可用于电视、大显示器。
中国生产的大多数OLED面板,都是用于智能手机的中小型OLED面板。中国在柔性OLED的市场份额预计超过韩国,也只是在中小型上取得突破。能够获得大尺寸面板的制造能力,是中国全面超越韩国的关键。从OLED的上下游产业链看,中国亦有短板。
OLED产业链
OLED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为设备制造、材料制造与零件组装,中游为OLED面板制造、模组组装,下游为显示终端及其他应用领域。拆分来看,中国OLED在中游的国产化比例已达90%以上。但是,受制于起步较晚,中国在上游核心生产设备及材料等方面,仍然严重依赖进口。
比如OLED蒸镀机,是生产OLED面板的核心设备之一,蒸镀工艺扮演着制约良品率高低的关键性角色,这一领域长期被日本佳能Tokki、韩国Sunic等日韩企业垄断。
又如有机发光材料,在OLED面板成本中占比约12%,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被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垄断。
再如驱动芯片,也主要以韩系厂商为主,三星、MagnaChip、Silicon Works等企业垄断了全球90%的OLED驱动芯片市场份额。这些技术难点不攻克、材料空白不弥补,中国OLED产业始终有被“卡脖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