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塔河人发展产业的愿望十分迫切。
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这是塔河人的共识。
测量数据显示,塔河县境内风力资源丰富,没有破坏性风速,开发前景好。经深入调研,塔河人将目光聚焦在了风力发电项目上。
瞅准了就干。经多方努力,中电建大兴安岭塔河县200兆瓦风电项目成功落地,即将开工启动。
该项目位于塔河县十八站乡,总投资约14.5亿元。属省百大项目,填补了我国高纬度地区风力发电的空白。施工期两年,年发电收益约17503.2万元,每年税收约4375.8万元。
“风起电涌”产业留人
该项目成功落地,对塔河县意义重大。通过发展风电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事干、有钱赚,提振干部群众对当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塔河县,乃至整个大兴安岭,最缺的就是产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留住人,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北疆。靠产业留人,靠政策留人,只有把人留住了,才能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这才是国之大者。”地委委员、塔河县委书记孙亮对推进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
发展产业不能“近视眼”,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政绩工程,要与当前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相契合,这是塔河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发展理念。他们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看重的就是,风能资源属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蕴藏量大、无污染、占地少等优势。风力发电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符合国家关于“多能互补”的政策。
“风驰电掣”督办推进
大兴安岭属国家生态功能区,推进风电项目面临诸多困难,涉及到林地、保护区、耕地、净空和河道等问题,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林草、自然资源和水务等诸多领域,每个行业对维护生态安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生态安全底线不能突破,绿水青山必须守住。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塔河人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红线”不能逾越,但产业必须要发展。难,确实是难。裹足不前、知难而退?这不是塔河人的作风。
团队作战,把“四个体系”落到实处。为使风电项目顺利推进,县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既是指导员,又是督导员,主管副县长具体抓落实,相关局委办为成员,发改局统筹协调,和企业一起形成团队,共同作战,压实责任,分解任务。建立督办工作微信群,线上讨论,线下落实,对推进中遇到的难点,开会解决,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搭建平台,银企对接。该项目建设单位是塔河县国脉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塔河县政府组织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让当地的各家银行与企业面对面,就融资问题直接洽谈,使双方达成了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互利互惠的共识。
“春风化雨”亲商爱商
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亲商不是挂在嘴上,爱商要真正落到行动上。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塔河县创新性地提出了“扁平化”服务的理念,企业不用到资源、国土等相关部门挨家“拜码头”,而是管理部门和企业位置互换,企业有什么要求提出来,管理部门跟踪服务,全程帮跑代办,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牵线搭桥,满足企业施工需求。由于承建企业对塔河不熟悉,施工需要租用的辅助设备、雇用人员等方面存在困难,相关部门就主动联系当地的建筑企业,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以满足企业施工需求。只要是企业需要的,塔河县就主动承担,全力推进。
“乘风破浪”前景可期
蝴蝶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风电场的建设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重要举措,必将促进当地建材、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将为近千人增加就业岗位,极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示范效应,为“双寒”产业发展再添动力。在我国最北最冷的大兴安岭开发风电项目,对探索解决高纬度地区风能资源有效利用、运营管理和风电规模化开发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为当地发展“双寒”产业再增新生力量。
融合效应,为旅游业发展再添新景。十八站乡鄂伦春族风情独特,民俗文化声名远播,随着风电场的建成,机组排列错落有致,塔架结构和尺寸相似,风轮叶片数、颜色和旋转方向相同,将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旅游与特色产业完美融合,必将产生“1+1>2”的效果。
鲲鹏展翅行万里,风电经济正当时。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成功启动,风电将成为当地一大新能源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为全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积蓄了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