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计划在2024年制定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
风电产业和大多数制造业不同,属于典型的定制型生产模式,这种柔性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现了量身定制和批量生产的完美融合,可以兼容3兆瓦—15兆瓦近十种规格的风电机组产品的柔性化生产。
我国风电产业不断加速升级,在飞速发展的背后,中国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在它们的推动下,中国的风电产业在短短20年间从跟跑变成了如今的领跑。
这两天,在山西定襄县的一家风电零配件生产企业,正在为越南的客户生产7套直径达8米的风电塔筒法兰。这个大圆环是风力发电机上风电塔筒的连接件,能让高耸的风电塔保持屹立不倒。
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别看现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前段时间由于运输问题,好些订单不敢接。
正当企业为这个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政府实施的“链长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让天宝集团找到了解决问题新的路径。太重集团是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技术人员的到来让天宝集团实现了技术瓶颈的突破。
产业链“链主”带动上下游一同乘“风”逐“绿”
法兰只是一台风电机组上万个零部件中的其中一个,这些零部件从原材料入厂到加工装配成为风电整机,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链主”企业如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一同乘“风”逐“绿”?继续来了解。
走进太重新能源园区风电齿轮箱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机床正发出阵阵轰鸣声。
这条国内风电齿轮箱最先进的齿圈柔性生产线,刚刚投产不到一年,目前已具备年产6000台套风电齿轮箱能力。
2023年8月,太重集团与山西大学联合成立山西大学风电装备产业学院,进行人才储备。不久前,太重集团与山西天宝集团、山西双环、金瑞高压等定襄法兰企业进行签约,签约意向合作金额总计2.04亿元。目前,太重集团已实现轴承、电机、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代,国产化率达90%以上。
太重集团新能源发展中心总经理 宇小璞:产业链既是业务链,更是责任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太重整机制造为引领,增速器、发电机、塔筒、法兰、制动器等配套产品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体系,同时与风电行业的头部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全面提升了整机及核心部件联合研发、协同制造的能力,推动了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太重集团所在地成立的风电装备产业联盟,链上单位由12家变为66家,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加入,基本覆盖了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就近配套率由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在全球十大整机制造企业里面,中国占了六席,这些整机制造企业又带动了它的上游零部件的发展,像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钢材等,这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整个工业生态体系的建设。
我国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
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生产的风电机组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不仅为我国也为全球风电企业提供了装备、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风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跑位置,在大容量机组上持续推陈出新,陆上风电的单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1兆瓦,18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也已下线。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国形成了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的开发需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我们出口的量这两年也在不断增长,去年基本上超过了500万千瓦,累计已经超过了1700万千瓦。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场报告预计,到2028年,中国将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0%,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份额将翻一番,合计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