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其他消息 > 刘连玉:补短强弱,推动风电价值链升级

刘连玉:补短强弱,推动风电价值链升级

2024-06-14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 浏览数:74

站在行业的前头瞭望,未来风电的创新性技术重点有哪些?需要哪些支持?风电企业“出海”,需要在理念、质量、标准、策略上做出哪些转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明阳集团党委副书记刘连玉展开了对话。

长期以来,明阳智能在大容量风电机组、核心部件和关键环节上坚持自主创新,在风电制氢及风渔融合发展等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在国际风电技术合作与海外风电市场上积极开拓。站在行业的前头瞭望,未来风电的创新性技术重点有哪些?需要哪些支持?风电企业“出海”,需要在理念、质量、标准、策略上做出哪些转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明阳集团党委副书记刘连玉展开了对话。

刘连玉认为:

没有人想到中国能够开发如此多的风电,其根本原因是风电制造装备的技术进步。

创新技术的培育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尤其是原创性技术。其中,要特别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价值体现。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中国风电行业应高质量地“走出去”,不是开展低价竞争,而是以中国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与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体现中国清洁能源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风电制氢的未来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其技术的经济性,以及解决好氢能存储、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2024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预计突破5亿千瓦。风电从过去的“微不足道”,到现在的“举足轻重”,创新始终是最大的推动力。您认为,中国风电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连玉:中国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始于2006年。2005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126万千瓦,到2015年首次突破1亿千瓦;到2019年突破2亿千瓦,用时4年;到2021年突破3亿千瓦,用时仅2年;到2024年,预计超过5亿千瓦。没有人会想到中国能够开发如此多的风电,其根本原因是风电制造装备的技术进步。批量安装的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从750千瓦上升到10兆瓦以上,使得度电成本大幅降低,设备年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风电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容量风电机组的设计与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大容量风电机组、长叶片、高塔架、“海上风电+”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二是主要部件的国产化。通过与国外合作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我国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大幅提高,目前达到90%以上。主要部件国产化的迅速提升,不仅降低了风电设备的成本,还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三是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让风电产品设计、风电场运营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新型传感技术,可以在减少阵风冲击的同时,优化机组发电效率;以气象卫星为代表的智能气象服务系统,有助于对气象、发电功率进行精准预测,对资源进行更精细化评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智能化技术,以及节地技术、环境友好技术、零废弃技术等也在不断进步。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风电产业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四是风电与其他能源形式的融合。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和储能技术,可以实现风力发电与传统能源形式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明阳智能为行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刘连玉:在中国风电创新发展过程中,明阳智能在机组大型化、漂浮式技术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同时,在应用端的探索方面奋勇争先。机组大型化方面,明阳智能下线了11MW陆上风电机组、18.X-20MW海上风电机组,分别创造了当时全球陆上风电机组和海上风电机组的最大单机容量纪录。叶片是支撑风电机组大型化和提高能效、降低成本的关键部件。今年3月,明阳智能下线了风轮直径达292米的风电叶片,让中国风电技术再此领跑全球。

依靠多年积累,明阳智能的产品形成了独特优势。基于东南沿海夏季台风频发的特点,风电机组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台风性能。明阳智能经过多年攻关,最终研制出被西方专家称为新能源领域“登月工程”的海上抗台风风电机组,引领全球抗台风风电技术发展。目前已有2000多台明阳智能风电机组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台风区域稳定运行。实践表明,明阳智能风电机组已经从“抗台风”走向“用台风”,可以捕捉台风过境时可利用的最大风速。此外,明阳智能研发投运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则为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开发探索出新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应用多元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

当下,漂浮式风电机组正成为推动深远海风电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方向。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示范性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投产。明阳智能与三峡合作开发的“三峡引领号”,是我国首个漂浮式示范项目;与中国海油合作开发的“海油观澜号”,是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明阳智能Ocean X(蓝色能动号)双转子漂浮式浮体已经下水,塔筒正处于吊装阶段。

记者:未来,风电技术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行业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刘连玉:风电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一是基础科学的积累和创新难以突破,目前国内运用的很多基础理论和基础软件引进自国外,如叶片翼型数据库和风电场设计规划底层工具,输出功率准确预测与智能化协调控制技术欠缺;二是“卡脖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国产大兆瓦主轴轴承、IGBT等的应用和成熟度不足;三是缺少国家层面的试验和验证平台,在风电机组大型化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最基础的实验测试和风险管控问题值得重视。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政府和业界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提升风电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比如,为提升主轴轴承、变流器等的国产化率,国家应设置窗口期,围绕招标等环节出台相关规定,提高国产化部件的应用占比。二是加快风电底层软件开发。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主导开发风电行业应用的底层软件。针对目前整个工业类底层软件存在的短板,政府应进行引导,相关企业应积极响应,开发企业应提供应用场景进行相关验证。三是针对风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联合相关机构尽快制定评价标准,企业应做好风电场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四是落实首台(套)企业招投标的相关措施,破除首台(套)采购的隐形壁垒,并组织实施能源领域首台(套)评价和评定,给予企业更多机会。五是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全覆盖工作。六是支持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开展风电装备供需对接、展示等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风电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陆上风电方面,企业需要重点通过新材料应用,以及提升风电机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支撑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在降低单位千瓦造价与度电成本的同时,重点关注风电机组大型化带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着力解决超长超柔叶片的气弹稳定性问题、高塔架及大型化轴承安全可靠性问题等。

在海上风电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与太阳能、氢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形式融合发展的技术成熟度,重点突破包括漂浮式基础设计、系泊系统技术、深远海电力输出、多能互补与融合等关键技术,推动海上风电大规模应用。

记者: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您认为如何做好积累,并推动技术转化?

刘连玉:创新技术的培育,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原创性技术,需要整合科技资源,在基础理论、关键环节、前沿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促进学术合作与交流,拓展实施国家新能源重大科技项目,做到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同时,应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创新提供法律和机制保障。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价值体现。

记者:近些年,我国风电企业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您看来,我国风电产业如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明阳智能制订了怎样的全球化战略,采取了哪些合作模式?

刘连玉:目前,中国风电装机主要集中在国内,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很低。中国拥有成熟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技术、成本、产能、产品多元化、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全球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我国风电出口规模有望逐步扩大。从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以带动全球风电更好更快地发展,让清洁能源造福人类。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中国风电应高质量地“走出去”,不是开展低价竞争,而是以中国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与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体现中国清洁能源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对于中国风电企业来说,一方面,应全面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包括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国际认证、质量要求,电网、运输、施工、运维服务等合同要求,尤其要注意转变在国内市场上形成的固有认知与理念;另一方面,应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打造品牌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市场地位。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发挥积极作用,多措并举支持国内风电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一是建立开放的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加强对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引导和监管。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加强国别市场研究,特别是做好风险管控;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严防严控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无序、过度竞争。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风电产业集群,构建更加公平、互利共赢的贸易秩序。

明阳智能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我们坚持夯实内功,做好产品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保持技术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考虑本土化策略,寻找当地的优质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满足各国差异化市场需求。当然,与国内央企携手“走出去”,“借船出海”也是一种选择。

记者:近年来,明阳智能在储能,尤其是绿电制氢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加速构建集“风、光、储、氢”一体化的矩阵式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在您看来,风电制氢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距离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需要获得哪些支持?

刘连玉:风电与电解水制氢相结合,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建立起跨越电力输送的另一种渠道,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未来风电制氢将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陆上集中式风电制氢和海上风电制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风电制氢的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其技术的经济性,以及解决好氢能存储与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问题,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在氢能产业上,明阳集团专注于海水制氢及储氢、运氢和加氢装备的研发制造。通过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带动百万吨绿色“电氢氨醇”项目建设开发,实现深远海绿电就地制氢,使海上的绿色“氢氨醇”真正具备竞争力,进而带动深远海资源规模化开发。目前,明阳智能在广东完成了风光储氢、电氢氨醇及柔性直变电等一系列全产业链和全产业生态布局。2023年12月26日,明阳智能自主研制推出的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正式下线,自主研发的“木星一号”纯氢燃烧室可实现百分之百的纯氢燃烧和真正意义的“零碳排放”。2024年3月8日,全功能集成式PEM制氢站成功下线。

未来,随着电解槽单线产能持续增加和电耗逐步降低,氢能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规模化的商业应用。目前,“三北”和沿海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试点,探索化工、交通领域的氢能利用。

为推动“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鼓励发电厂、独立储能电站配置适当比例的氢储能,享受长时储能的相关激励政策;出台制氢方面的优惠电价政策,尤其是制氢涉及的绿电交易电价;引导和建立绿氢及衍生品的价格体系,推动绿氢及氢衍生品的市场化发展。


标签:

风电
阅读上文 >> 大风机“军备竞赛”重燃!西门子歌美飒将推出21MW大型机组
阅读下文 >> 【智选】中压双馈机组:千乡能驭风 万村享绿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74620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