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其他消息 > 专访|“风电老兵”王海波:男人五十,就应该做一点难事!

专访|“风电老兵”王海波:男人五十,就应该做一点难事!

2024-06-17 来源:华夏能源网 浏览数:76

作为风电行业的的老兵,王海波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其曾在风电整机龙头金风科技(SZ:002202)工作20余年,与公司高管团队一道,将公司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风电巨头。同时,他还入选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杰出领导人”榜。

“如果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就别干风电了。”

一如往日的坦诚和直率,王海波在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等多家媒体面前侃侃而谈。

这是自5月22日正式就任和展能源(SZ:000809)董事长以来,王海波首次正式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风电行业的的老兵,王海波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其曾在风电整机龙头金风科技(SZ:002202)工作20余年,与公司高管团队一道,将公司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风电巨头。同时,他还入选福布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杰出领导人”榜。

自从2023年4月正式官宣从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的职位离职后,王海波的下一站一直备受行业关注。随着履新消息的公布,这位风电老兵的去向也最终尘埃落定。

“男人五十,就应该做一点难事,如果总是做传统的事,好像人生不够完美。人不能靠人性和兽性活着,更应该靠神性。所以我决定在新能源行业里面做一些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对于这次职场转换,王海波如是说。

站在新的事业起点,面对和展能源的沉疴,王海波有何良策?在“卷”到极致的风电行业,他又如何带领和展能源迈向下一个新阶段?

人生转轨:50岁选择“自我革命”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古代先贤对不同人生阶段的深刻认知。

1974年出生的王海波,今年正好50岁。在“知天命”的年龄,他选择了“自我革命”,完成对自己事业的一次“洗牌”。

“有人说,男人50岁才真正开始自己的人生。”王海波诙谐地说道。当谈起新的职业、新的事业,王海波说的最多的词语是“梦想”。

王海波介绍,自己是2000年、26岁时开始接触风电,而在彼时,风电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那时候,他经常给科技部、经贸委(后并入发改委)写行业发展建议。在每次建议的最后,他总会写上一句话——风电是最具商业化前景的可再生能源。

时间一长,“让风电成为最具商业化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也就成为了他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早已实现,风电平价是实现这个梦想的一个标志。”王海波说。

风电平价就是风电上网电价与传统燃煤标杆上网电价持平,从此风电不再需要国家补贴。

推进风电平价上网,一直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既定目标。按照当时的规划,自2020年起,新增陆上风电项目便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自2021年开始,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对这个目标,中国风电圆满完成了任务。对于这位把青春都奉献给了风电行业的老兵来说,在这一刻是充满骄傲的。

在风电行业摸爬滚打的20余年中,王海波不仅跑遍了大江南北,也经常奔波于海外各地。许许多多触动内心的见闻,催生了他另一个梦想。

早在2019年,王海波准备尝试风电制氢业务,并为此做了深入考察。当时,某国际气体公司已经在做中国的绿氢业务。该公司的绿氢在沙特生产,制氢所用的发电设备——风机等均来自中国,然后再通过轮船千里迢迢运到中国。但不可思议的是,在风资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价格竟然比国内所生产的绿氢还便宜。

王海波还发现,中国的居民电价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便宜的,但工业用电却相对显得昂贵。他介绍,在辽宁有一家化工企业,其生产烧碱的售价为2500元/吨,每吨用电约2200度,每度电大约6毛多钱,以此计算,其用电开支就近1400元,占成本的一半还多。

因此,“如何让中国企业能够用到绿色、低价的电”,成为王海波近些年思考最多的事情。

“我们曾经是风电行业最能战斗、开拓的一个团队,所以我们有必要躬身入局,做这种尝试。”王海波说。

王海波介绍,自己从2007年从新疆到北京,并成立了北京第一个公司。当时,他们团队的工作就是去大家认为不能做风电的地方去开发项目。为此,他们经历过黑龙江零下40℃的低温,经历过海南100%的湿度,还去过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

不过,出于种种客观因素的约束,王海波的早年的梦想始终没有施展的空间和机会,而这也是驱动王海波不断去寻求新机会、实现新突破的核心动力。

“过去我们是在物理环境、商业环境上做了很多的开拓工作,现在要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做很多的开拓工作,有必要有一个新的平台去一个新的赛道。”王海波说。

企业转型:如何带领合展往前走?

对王海波而言,进入和展能源不仅是新职业、新事业的开始,也是奔赴第二个梦想的再出发。

和展能源原名“铁岭新城”,1998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最初为铁岭市国企,主要业务为土地一级开发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运营。2023年,公司制定了逐步向新能源业务转型的战略规划,并优先布局风机混塔业务,同时完成了公司名称的变更,公司性质也从国有制转变为混合所有制。

和展能源在启动转型战略之时,行业内就给予了密切关注。而王海波决定接下和展能源的橄榄枝,牵头公司转型大计,也经历了“先谋而后定”的过程。

“加入和展能源,不是简单的一拍即合,而是经过了深入交流,最终实现了双向奔赴。”王海波告诉华夏能源网说。

据王海波介绍,对于和展能源的转型,辽宁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铁岭市委市政府更是下了很大决心,这让王海波有了十分的底气。

如今,已经正式履新董事长的王海波,已把重担挑到了自己肩上。对于和展能源的未来方向,王海波表示目前主要布局两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是混塔业务,目前已经有营收。“目前,混塔每年的市场增长30%,而国内每年风电新增装机7000—8000万千瓦,塔高160米时,每根混塔比传统钢塔要便宜100多万,但是产能还远远不够。这就是一个天生红利所在。”王海波表示。

另一板块是新能源电站的开发与运营,目前已有项目在推进落地中。对于新能源电站的业务模式,王海波表示,“我倾向于长期持有,但不排除过程中资金不够做一些资产的调整,把一般的项目卖掉投更好的项目。”

现如今,恰是风电行业激烈竞争的阶段,从整机环节、零部件环节到风电场开发处处是红海。“跨界者”和展能源要如何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呢?

王海波表示,和展能源将从三大方面来构建“护城河”:

首先是研发的产业化。不光在技术上挑战更高的塔架,研发出创新性产品,更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新品首先应用在自己的风电场中,实现产业化的从0到1,快速迭代产品,这样能够让更多的客户接受自己的产品。

其次是物理布局最优。例如,分瓣混塔在运输上要比钢塔好,但重量会增加,如果运输距离没有选好,产品交付就没有竞争力,而这正是和展能源的优势。同时,由于公司团队是风电项目开发出身,对中国未来新增装机的区域、风切变情况也比设备制造企业更了解。

最后是高质量的经营管理。和展能源的商业模式不是按照高度来卖塔架,而是按为客户带来的电量提升来卖;不是仅仅卖混塔产品,而是打包到一个更大的场景里面去交易。

“混塔的寿命是50年,如果按照50年卖,其价值肯定和按高度来卖不一样。”另外,在目前,塔架主要由整机商在招标时作为配套采购,而和展能源也是机组的采购者,掌握混塔的核心生产技术,可以更好地和整机商开展合作。

当然,由于和展能源存在比较沉重的历史包袱,对王海波来说也是极大挑战。面对媒体,他也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坦诚地指出,目前和展能源主要面临两个难题:

首先是和展能源的品牌还比较小,而在能源行业,客户比较重视企业的品牌、资产规模以及信用等,如果没有就很难和政府、合作方合作;第二个是资金问题,而不是债券的问题。“目前有许多企业希望和展能源做一体化,帮助他们解决绿电的问题,但我们的资金是有限的”。

“我们的对策是不能走太快、要量力而出。”王海波表示。

对于如何缓解公司在业绩营收方面的压力,王海波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和展能源的价值在于成为一个平台,而不是在市场套现。我们只要把今年的营业收入踏踏实实做好,合规是底线,对规则永怀敬畏之心;第二,未来几年我们都设定了清晰的目标,让公司能够稳步健康的成长。”

王海波表示,“目前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初心、使命、愿景落下来,把公司的主要业务、利润做好,把短期、长期的利润平滑好,为行业内卷做好拨备。”

突破方向:看好混塔市场高增速

在当前极度内卷的风电行业,和展能源以最具前景的技术——混塔来作为切入点,的确是一步妙棋。

混塔技术是最近两年才为行业所关注,但王海波看好这项技术则要追溯到更早。

王海波表示,早在2014年前后自己就开始推动塔架研究,研究如何用更高的塔架把风机送到更高的高空。2020年,在拜访湖北能源局的时候,湖北能源局局长曾感叹:湖北的水资源很丰富,但风资源不是太多。同时他还提到,但如果到200米以上的高度,湖北的风电装机可以装5000万千瓦。

这句话极大的启发了王海波。

在风电圈,王海波人称“行业内最懂成本的人”,他立刻让人算了一笔账:湖北风电机组的高度一般是120米,风速是4.5米/秒,能量密度大概100瓦/平方米,如果把塔架做到180—200米的高度,风速就能达到了5.6米/秒,能量密度就能达到200瓦/平方米,也就是说,塔架高度增加了不到100米,但是能量密度增加了一倍。

这个结论让王海波兴奋不已。同时,随着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更加坚定了他进军高塔架业务的决心,并把目标瞄向了东北。

东三省拥有国内不可多得的风资源,不过由于海拔较低,植被又密集,风受到了很大阻挡。“我们在铁岭立了四个激光雷达,测到280米高度的风速是9.5米/秒,能量密度是1000瓦/平方米,换句话说,是湖北的5倍。”

王海波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按照东北这样的风资源品质,发电效率能达到4000小时以上,而目前火电的发电效率也就4000小时。在这时候,风电的波动性就不明显了。“4000小时,4000元/kW左右的造价,东北风电电价2毛/度是没有任何挑战的,将给属地高载能企业带来极强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风电最具增量前景的市场——技改、乡村,都是混塔应用的良好场景。此前,混塔市场主要面向高切变的区域,但如今,由于环保及价格优势,内蒙等风切变不是太大的区域也开始大规模使用混塔。

基于此,王海波给出了乐观的判断,“混塔市场将有30%的增长速度,而且头部企业都是100%的增长。”

当然,目前混塔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还面临诸多阻力。

首先是成本与效益。一般来说,随着塔架的增高,建造的成本也会增高。对此,王海波又算了一笔账:以直径230米的叶片、160米高塔架的风电机组为例,如果使用混塔将塔架的高度从140米提升到160米,那么成本将增加80万左右,但带来的收益很快可以回本。

其次是客户的接受度。在能源电力行业,如果新技术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对涉事的企业来说,影响太大了。尤其在风电行业,风电场的开发、运营商以央国企居多。“国有企业要保值增值,第一个是保值,第二个才是增值。在科研上,他们能支持一两台样机,但如果是大批量采购,他们还是倾向相对成熟的技术。”王海波表示。

对于混塔行业的发展,王海波也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引导。他说,全国每年的风电新增装机按照1亿千瓦来计算,如果使用混塔从现在的140米提升到200米,每年大概能增加发电500小时,每年能增加500亿度电,20年则是10000亿度电,带来的电费收入将是3500亿,而需要增加的全部成本才700亿。

“用700亿成本,换取每年大约150亿的利润,且五年回本,这么高的回报,很值得去做。”王海波最后说。


标签:

风电
阅读上文 >> “脑瓜”更聪明 效益再拔高 太重新型智慧风电机组实现技术再突破
阅读下文 >> 大庆建设路桥公司风电项目建设火力全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7467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