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济合作态势在危机复苏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11月17日,记者从德国汉堡驻上海联络处获悉,将于11月25日至26日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四届“汉堡峰会”,将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中国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委员会会长徐匡迪、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吉多·威斯特威勒、欧盟委员会副总裁华金·阿穆尼亚等将参与峰会讨论。
从目前确定的演讲和出席者名单看,中欧高层和工商界人士都有参与;而欧洲在“绿色复苏”之路上,与中国的洽谈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汉堡驻上海联络处主任安克(Lars Anke)向本报记者透露,此次峰会有可能成为继太阳能之后,中国企业进驻德国其他新能源市场的早期信号。他说:“大规模风能项目的合作需要以两国政界的高层对话为前提,而汉堡峰会将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海上风电:德国力邀中国投资
记者获悉,此次峰会上,中欧间将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应用展开实质性磋商,“以绿色求发展,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平衡”成为主题对话之一。
一直以来,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上,中国企业在太阳能领域占据优势,但在风能、生物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却难有作为。
安克向记者表示:“尽管中国目前在太阳能元器件与整机的出口供应上,在德国甚至欧洲大部分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风电领域,以及生物资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参与几乎为零。”
然而,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是德国目前大力发展的项目。
今年9月,德国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第一个海上风电园正式竣工。此前,德国在北海周边地区已经有若干个海上风电项目陆续竣工并开始投入生产。据悉,在德国目前的海上风电规划中,超过30个风电园已经得到了正式的规划认可,大多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区域。
位于德国西北部的不来梅-Oldenburg大区的“德国西北部风能集群”项目,成为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产业集群竞赛的最后入围项目。该集群的目标,到2015年,风能的成本能够足以在能源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到2020年该集群内有30%的电力能够来自风能。
德国不来梅经济促进局中国联络处主任王露告诉本报,在不来梅州,风能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伊始,议会提出不来梅州和不来梅港市陆上-海上风能草案加快了风能产业发展和加大了扶持力度。德国北部的离岸风力涡轮机的生产与安装中心已经在Luneort风能工业园区内建立,第二期163公顷工程也已开工。
不过,安克告诉记者:“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最近德国大力推进的海上风电园,其中都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王露也告诉记者,她曾经接受过一些中国风机装备企业,想要在德国极力促进海上风电之际向德国售卖风机配件,结果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低端产能过剩”亟待解决
中国企业在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德国风能领域的参与度几乎为零。在王露等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风能产业陷入“低端产能过剩”陷阱是一个重要原因。
“低端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风电业界的共识。
今年10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及全球风能理事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3万千瓦,增长率连续6年超过100%,居世界第一;其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超过德国,位列全球第二。而截至2009年底,风电整机生产厂商已发展到将近90家。其中已有样机的企业57家,年装机100台以上的企业约为30家。
但王露向记者透露,目前好的风机,还是西门子、博世等德国大公司生产的,当然也有很多美国大公司参与到德国的风电园开发中;而中国公司所提供的配件,目前还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
据悉,德国的太阳能和内陆风电的技术相对都比较成熟,发展优势更大的海上风电势在必行。但是,海上风电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一般大公司的参与度比较高。
“我认为,通过汉堡峰会,中国公司可以看到中欧之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空白和契机。”安克表示,“中国公司可以先从小型的陆上风电项目开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尝试进入德国和其他欧洲市场。”
安克继而表示,风能发展主要依靠大型的海上或陆上风电系统,一般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完成,企业自主参与的程度不高,中国企业要想成功获得德国订单也需要政府层面的协助。“此次峰会将提供一个平台,让双方政界高层就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合作进行对话,中国企业有望在今后参与德国甚至欧洲大规模的风能项目。”
据悉,近期德国汉堡还推出了由欧盟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推广中心”项目,试图为希望进入欧洲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国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