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与黑山夹峙的戈壁滩上,科耀瓜州生产基地的8条智能产线正吞吐着钢铁巨龙。作为西北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领先的塔筒制造基地之一,这里诞生的每一条焊缝都镌刻着“大国重器”的精度。
8.35兆瓦攻坚:破壁者的技术长征
将时钟倒拨至2024年3月,中国能建甘肃公司科耀塔筒生产基地现场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施工景象。
这是他们首次面对陆上最大8.35MW风机塔筒制造任务,技术团队开启百日攻坚。在生产基地的资料柜里,至今保留着2024年3月的攻关日志,记录着攻克8.35MW超大容量塔筒制造难题的170个昼夜。他们及时制定应对方案,通过构建"三级检测"体系,焊前设计加热工装,采用丙烷加热;层间温度严控在度230℃之间;焊后保温棉包裹缓冷,避免冷裂纹产生,攻克高强钢焊接难题。同时采用UT检测焊缝内部缺陷,成品阶段实施全塔筒磁粉(MT)与RT检测,重点检查法兰过渡区及下段门框区域,保证质量,形成工艺优化闭环。
为保证交付时间,生产基地同步组建"探路者小队",勘测运输路线,设计"米字形"固定框架,解决运输振动幅度解决运输变形难题,定制超低平板车,解决高速桥梁限高问题,保障120吨、直径5.36米塔筒安全抵达,顺利交货。这场技术的攻坚,让瓜州塔筒生产基地全年焊缝超声波检测一次合格率为99.6%,塔筒出厂合格率100%,单套塔筒制造周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年交付能力突破200套。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风电塔筒制造的专业厂家,中国能建甘肃公司科耀塔筒生产基地依托河西走廊丰富的风光资源与区位优势,从1992年的“小加工厂”成长至如今占地100000平米的全产业链布局生产基地。
现已构建起涵盖原材料加工、卷制成型、自动焊接、无损检测、防腐处理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辐射西北五省市场的交付网络。从钢板预处理数控下料、卷制成型、埋弧自动焊接、防腐涂装、到成品验收发货构建起每24小时处理400吨钢材的完整链条。截止目前,已累计加工2000余套风电塔筒,总装机容量约6GW,年产即将突破6万吨,服务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产品遍布新疆、青海、甘肃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能源逐“绿”:赋能区域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中国能建甘肃公司大力践行中国能建“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抢抓风电行业发展机遇,驱动科耀瓜州生产基地“自主创新+精工细造”的双翼,凭借过硬的风电塔筒制造技术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助力瓜州县厚植营商环境“沃土”,绽放经济发展“繁花”。
瓜州县委副书记、县长曾柠豪曾表示:甘肃科耀电力有限公司作为瓜州县本地的企业和长期合作伙伴,在推动瓜州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长足发展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丝路脉动:从瓜州走向全国的钢骨
能源逐“绿”,产业向“阳”,作为老字号的塔筒生产企业,甘肃公司科耀瓜州生产基地正在以他们的生产速度在新能源领域“出圈”。从河西走廊到乌鲁木齐大草原,科耀塔筒以年均200套的交付速度,擎起超过11000兆瓦清洁能源矩阵。这些穿越戈壁的钢铁巨龙,不仅是陆上“风光三峡”的基石,更是甘肃公司践行“四新能建”的铿锵答卷。
站在基地观景台远眺,满载塔筒的运输车队正驶向戈壁深处。这些直径5米、高120米的钢铁巨柱,将撑起河西走廊千万千瓦级风电矩阵。单套塔筒支撑年发电量1600万度,单套风机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吨,带动周边物流、运维等产业增收效果明显。
"我们不是在制造塔筒,而是在铸造新能源时代的脊梁。"甘肃科耀电力有限公司瓜州基地经理任政伟自豪地说。这句话,在戈壁的风中久久回响。当夕阳将塔筒镀上金边,这片曾经荒凉的戈壁,正因绿色钢骨的生长而焕发新生。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能建甘肃公司,将持续锚定“一主两辅三延伸”战略目标,持续延伸装备(制造)领域,深耕塔筒制造业,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辐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