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二十度的刺骨寒风中,中国一重龙江二期 20 万千瓦风电项目迎来历史性时刻。4 月 19 日17 时18 分,随着最后一支98 米长的叶片在160 米高空精准对接,32 台 “风能巨人” 在齐齐哈尔龙江县完成集群式布阵。这场历时5 个月的极寒攻坚战,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风电建设的新标杆,为东北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工程亮点:破解高寒施工世界难题
极端环境作业 :项目团队在零下20℃至零下30℃极寒环境中,开创 “气象窗口捕捉法”,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精准锁定每天不足3 小时的有效施工时段,累计完成15000 吨钢结构吊装。
吊装技术突破 :采用 “双吊车 + 缆风绳人工牵引” 协同体系,攻克131 吨机舱高空对接难题。技术人员在160 米高空完成140 颗高强度螺栓安装,横向对接精度达0.5 毫米级,相当于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
智慧施工管理 :运用BIM 建模优化设备布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预演吊装全过程,使单台机组安装效率提升40%,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28%。
装备创新:国产化设备显担当
项目选用32 台6.25MW 国产化风电机组,配置160 米超高混塔结构,较常规机型发电效率提升18%。其中:
叶片运输革命 :98 米超长叶片采用 “动态高度调节运输系统”,攻克东北冻土路网运输瓶颈,运输效率提升30%。
智能安全系统 :吊装过程应用AR 全景监控和应力实时感知技术,实现2000 余次吊装作业零事故。
生态友好设计 :塔筒基础创新采用可逆式安装工艺,为未来设备更新预留改造空间。
战略意义:黑土地上的 “双碳” 答卷
作为中国一重在龙江县布局的第二个风电项目,该工程形成 “风光储输” 一体化格局:
能源供给 :年发电量预计达5.6 亿千瓦时,可满足20 万户家庭用电,减排二氧化碳47 万吨。
产业带动 :拉动当地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岗位800 余个。
技术储备 :形成的《高寒地区风电施工技术规范》已申报行业标准,为东北亚风电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项目团队正开展全系统调试,计划6 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这座矗立在松嫩平原的 “风车森林”,不仅是中国装备制造实力的缩影,更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项目总指挥所言:“当零下30℃的严寒再也阻挡不了清洁能源的发展脚步,东北振兴就拥有了最强劲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