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差点定的一个名字是“红星”,它有很好的识别度,而且“红星闪闪”的色彩感富有激情与正能量。原有的顶级域名所有者甚至也已向我们报价,但由于“红星”在酒类中是著名商标,有着特殊保护,即便是在科技类别中的工商注册也会受阻。
最终我们选择了“小米”。小米是五谷之一,温润滋养,人们耳熟能详,显得亲切平和。小米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当初我去工商注册时,还有人问我们是否是个新农业科技公司。
经验告诉我们,注册公司尽量别叫“XX时代”、“XX无线”,因为这些通用名称还要加上辅助词才行。从确定成立公司起,我们就决定全力以赴要把“小米科技”注册下来,同时保证把域名拿下,如果拿不下就不要干了。
2014年,小米正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为此我们不惜重金买下了新的国际域名“mi.com”。当初拿下“xiaomi.com”我们花了几十万元,而这一次我们则是掏出了360万美元的真金白银。好处是“mi.com”更适合国际推广,更易于“Mobile Internet”概念的全球传播。
三、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找人
创业其实是个高危选择,大家看到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都倒了一大片。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业,当初都经过九死一生。比如说阿里巴巴,马云带领团队1995年做中国黄页,失败!接着1997年做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算是阿里巴巴雏形,还是失败了!阿里巴巴今天的商业帝国,大家看到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团队,尤其是马云和他的18个联合创始人。
在小米成立第一年,雷总花了绝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就是找人!
其中搭建硬件团队花了最多时间。因为我们刚开始的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不懂硬件也没有硬件方面足够的人脉。在第一次见到现在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之前,我们已经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很慢,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至凌晨,雷总、林斌(联合创始人、总裁)和我都觉得快崩溃了。
四、把事情做少,要做就做第一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
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做几百条线的产品,还要跟用户互动,你没有这样的精力。我前几天见到一个做了将近三十年的传统家电厂商,他说你的意见很好,但是我们有几百款产品,怎么办呢?这么多意见我们怎么梳理呢?我反问他“你为什么要做几百款?”
爆品是小米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逻辑,如果我们不做“爆”的产品,是没法让用户尖叫,让用户有参与感的。“爆”不仅仅是做精品,很多时候大家都想做精品,但精品有可能大家会想做十几款,这都是错的。能不能只做一款,能不能只做两款?一两款爆款就可以了。
五、把利益摆在桌面上
雷总做小米是梦想驱动的,就是他想做一个足够伟大的公司,一件足够伟大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时候,从合伙人到我们核心员工,都给了足够的利益上的保证、授权和尊重。